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故事集锦

刘邓大军自制的棉衣

发布日期: 2023-11-29 来源: 光明日报

曹亚铂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览厅里,静静地摆放着一件文物——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自制的棉衣。经过七十多年的沧桑洗礼,这件粗布棉衣有些褪色发黄,但它却是革命前辈在大别山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宝贵见证。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坚持战斗两个多月后,初冬的大别山区阴雨连绵、寒风袭人。到了夜里,身着单衣的战士们在野外冻得背靠背、身挨身,蜷缩成一团,难以入睡,寻找冬衣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部队立足未稳,且远离后方,物资匮乏,短时间内凑齐10万多套棉衣几乎不可能。从后方筹措这么大数量的物资送往大别山,沿途要经过敌占区,难度和危险也可想而知。党中央和毛主席电令刘邓大军自行筹备缝制过冬的棉衣并坚持到12月或1月,或能等到后方接济。随即,刘伯承司令员指示各部队,就地购买材料,自行缝制棉衣。

  于是,各部队根据政策和群众纪律,派出工作组向商家和群众购买、筹借布匹和棉花。与此同时,部队在作战中也缴获了一些布匹和棉花。当人民群众得知解放军急需棉衣过冬的事情后,纷纷找到部队进行捐赠。穷苦的乡亲们本来就过着“一套棉衣穿三代,一条麻袋御风寒”的苦难日子,可他们却慷慨地送来仅有的一块土布、一包棉花等,有的还把拆洗过的旧粮食口袋送来。看着一个个衣不遮体、遍身破絮的乡亲,战士们深受感动,同时也决心要为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而奋勇作战。

  经过东拼西凑,部队总算把做棉衣的材料筹齐了。但这些布匹有红、蓝、白等各种颜色,为了把颜色统一,战士们再次发挥创造精神,自己调色染布。大家尝试着用稻草灰、锅底灰、烟灰等各种原料调色染布,同时,还用树枝、竹鞭以及自制的弹弓弹棉花。布染好了,棉花也准备好了,下一步就是裁剪。有的战士脱下衣服依样画葫芦,裁的裁,剪的剪,有的则向当地妇女请教缝衣技巧。对于从没做过针线活的战士们,絮棉花、锁扣眼、上口袋,处处都是难关。虽然当地妇女们都主动出来帮忙,可任凭她们再热心,也无法使战士们一下子变成“巧妇”。尤其是开领口,不是大了,就是小了。为此,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专程来到战士中间,给大家做示范,手把手地教大家。刘伯承还教会战士们“简易裁领法”:用一只搪瓷碗扣在领口位置上,照碗大小画圈裁出领口,这样裁出的领口不大不小正合适。

  经过半个月的缝制,10万多套棉衣制成了。邓小平兴致勃勃地把自己刚缝制好的棉衣穿在身上,笑呵呵地对刘伯承说:“你看,这穿在身上不是很好吗?我们的军队就是有这么一个最大的长处,只要我们自己动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时任十八旅政委李震还写了首《棉衣歌》,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棉衣战”的场景:“此事古今从未闻,千古奇迹出我军。一切困难皆可度,全在万众是一心。”

  与制式军服相比,一针一线都出自战士之手的棉衣,不太合身也不好看,可它却为将士们与数十万敌军苦战一冬、牢牢守住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系陆军防化学院教员)

Copyright @2014-2024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