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记忆拾贝

核工业老照片|我的父亲孙树孚,带人支起戈壁上第一顶帐篷

发布日期: 2023-08-24 来源: 中国核工业

孙白萍

  自2022年7月中国核工业科技馆馆藏老照片寻人工作启动,到最终确认所有人物身份信息,再到联系到相关家属、朋友或同事,采集到每个人物丰富感人的事迹材料,并在报纸及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历时半年多。共有30多万人关注寻人活动,近3万人点赞,7000多人接力转发,250多人留言提供线索或倾诉感受。“隐姓埋名”的核工业前辈的奋斗故事被发掘出来,尘封在历史中的一连串人名及相关的感人故事相继浮现。

中国核工业科技馆馆藏老照片(右一为孙树孚,左二为尹虹)

  我的父亲孙树孚去世已经四十多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也步入了老年,那些和父亲有关的往事早已被尘封在记忆的深处。直至朋友圈里的那张老照片又一次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照片右一就是我的父亲孙树孚,左二是我的母亲尹虹。母亲告诉我,照片的时间大概是1959年前后,当时父亲因公从四〇四基地出差回到北京,拍照片那天,父亲叫上了当时还在部里十四局工作的我母亲和其他几位同志,为一群意气风发即将奔赴戈壁滩的年轻人送行……

20世纪70年代,孙树孚在五二四厂任副厂长时在办公室拍摄的照片

癌症病床上考取经济师,证明不是“外行领导内行”

  我的父亲于1927年生于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畔,从小读过私塾,后由于家境的变化,十几岁就跟随亲戚在张家口铁路上谋生。自小受了我爷爷(也是共产党员,抗战期间为大名鼎鼎的白洋淀雁翎队提供消息)的影响,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铁路上与日本鬼子周旋。

  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属于解放军的工业接管队,跟着战斗部队进入山西境内,接管解放区的工厂矿山。1949年,随着北平和平解放,接管队进入北京的冶金部,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父亲陪着苏联专家跑遍全国各大钢厂,解决问题、指导工作。1958年,父亲作为年轻有为的干部调入二机部,加入了第一批四〇四选址的队伍,后担任四〇四厂总厂办公室主任兼基建处处长,还先后在四〇五厂、西安核工业局和五二四厂工作。就在他正要大展拳脚全力工作时,却查出身患癌症,与病魔斗争两年之后,1982年父亲年仅55岁就不幸去世了。

  在父亲的人生理念中,事业永远是第一位的,为此他放弃了北京熟悉的工作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主动要求调到核工业部,就是想趁着年轻,为国家的核工业作一番贡献。在冶金部和四〇四厂工作期间,他常年在外奔忙,很少顾及家里的事情。调到西安核工业局,他想干点实事,又舍弃了事业单位编制,主动要求调往五二四厂。父亲对事业的执着深深影响了我的一生,每次父亲看到我当工人努力学习技术、在车间大修期间连续加班加点、为了写材料熬夜到天亮……都会很欣慰地对妈妈讲:老大这样做事我就放心了。

  在患癌症住院治疗期间,父亲得知各项职称考试都恢复了,就在第一时间报考了经济师,他克服了放疗带来的反应和痛苦,在病床上取得了经济师职称证书。我记得当时他虚弱地说:“我就是要证明我不是外行领导内行。”

“吃好穿好只是低层次追求,事业成就才是更大的享受!”

  父亲干起事来非常投入,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出差”,和我们相处的时间很少。少年时懵懵懂懂,青年时忙忙碌碌,中年时的家庭琐事,使我都很少有机会过问父亲的往事,只有一些散落的片段保留至今。

  在二机部,父亲投入到筹建四〇四厂的工作中,他带领着工作人员在漫漫风沙戈壁滩上支起了第一顶帐篷,和苏联专家共同为四〇四厂选厂址;四〇四厂建设初期,父亲担任了筹建处处长,不仅负责福利区宿舍楼和所有设施的建设,还投入到二分厂、四分厂等大型厂房的建设,与当时在102和103基建公司的领导车耀先并肩作战、统筹指挥,抢时间争速度为顺利投产提供了保障。

  三年困难时期,四〇四厂面临即将断粮的危机,工人们勒紧裤腰带战斗在第一线,他带人摸查整理、统计了全厂因营养不良导致浮肿、肝炎和女同志停经的数据报到部里,并同周秩厂长、车耀先两位领导去部里及新疆协调粮食。

  在担任基建处处长时,他能随口报出工作中的各项数据,如数家珍;在指挥大型厂房建设工作时,他曾跟我讲,工人阶级真是伟大,这种大型工程只有统一协作、统一指挥才能成功,小农经济是完全不可能的。他经常对我说,吃好穿好只是低层次的追求,事业上有成就而获得的精神满足才是更大享受……这些零星的话语使我感到了父亲对工作的投入和热爱,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并为后来我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当我完成一项任务,内心满满的成就感的确是不能用物质所代替的。

鼓励母亲学习而包揽带娃,每晚和我谈文学

作者(右一)与父母及弟弟妹妹在北海公园留影

  我的童年、少年期间一直都和母亲、奶奶生活在北京,家里唯一和父亲相关的就是那些他收藏的各类书籍,它们装满了占据客厅一半墙的五层书柜。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经常流连于那些书籍中。父亲每次回北京都会鼓励我要多看书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妈妈参加革命前迫于生计从小就在工厂干活,文化程度很低,后来和父亲都在北京工作,那时,父亲就鼓励母亲参加为进城干部办的中学速成班,为了让母亲专心学习,父亲承担起了照顾3岁的我和1岁妹妹的重担,坚持让母亲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学学业。

  1967年,我们举家搬到四〇四厂,才算真正团聚在一起,我才真正感受到了父亲深厚的文学功底。上中学的我求知若渴,每晚父亲都会抽出时间和我谈文学,谈红楼梦的意境、谈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谈李清照的《声声慢》;谈哲学,谈毛主席的矛盾论、谈艾思奇的唯物辩证法、谈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不仅建立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更让我对文学的爱好、对知识的渴望植入心灵深处。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许多年前的歌词,让我想到,每个坐在路边的老人都曾经有过灿烂的青春,都为国家作出过贡献,他们每一位都有着很多很多的故事。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写到此时,突然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对父亲还是了解得太少太少,他的过往、他的工作、他的奋斗……真后悔没有在父亲有生之年多陪陪他。虽然没有把他的故事留下很多,但他的品质、他的工作态度、他对工作的热爱是留给我最珍贵的遗产。

  (来源:中国核工业 作者为孙树孚与尹虹的女儿)

Copyright @2014-2024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