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姝
陈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陈昊苏,陈毅长子,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等职。
一支笔,一张纸,就能写出一首进取向上的诗。对于今年已是八旬的陈毅之子陈昊苏来说,写诗早已成为他生活的日常。
“我喜欢写诗,诗中体现的人文精神给了我鼓舞向上的力量。”说起自己写诗的情结,陈昊苏说是受父亲的影响,诗中自有对人生的追求,自有对生活的达观。
“投身革命即为家”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多少年过去了,无论在什么地方,陈昊苏每当读到父亲的诗句,内心就会心潮澎湃,从诗中能感受到父亲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英雄气概和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
回忆起父亲的革命生涯,陈昊苏是从当年父亲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梅岭三章》开始的。“1934年,红军大部队已经长征北上,因为父亲身负重伤,被留在赣南牵制敌人对主力红军的追剿。父亲后来提到,三年的游击战争是他革命生涯中最艰苦卓绝的岁月,吃住都在深山里,随时都要做好与白匪、叛徒和野兽搏斗的准备。”陈昊苏说,父亲和战友们不畏艰难,心中始终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在老百姓的支援下,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在四川乐至县,从小勤奋好学,6岁半就已经读完“四书”,9岁熟读大量的唐诗宋词,早年的阅读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1919年,他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接触到《共产党宣言》,学习并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1921年回国后,参加了革命。
“父亲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给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带来幸福安宁的生活,党的事业一定可以发展,革命一定能够走向胜利。”陈昊苏说,1927年父亲参加南昌“八一起义”,从此他的命运就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三个阶段,陈毅真如诗中所表达的“投身革命即为家”,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他参与创建并率领新四军、华东野战军,创造了许多经典战役,培育出大批英雄将士,成为一名运筹帷幄、功勋卓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在少年陈昊苏的印象里,父亲从不允许子女对外炫耀他的身份,也从不会在子女面前说起当年战功。是后来读到关于父亲的一些文献,他才了解了父亲的革命历程,原来自己的父亲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父亲的教导是我奋斗的源泉
1957年,陈昊苏就读于北京四中。第二年,陈毅作为学生家长到学校作报告。
“每个人都要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如果这种选择符合了人民的愿望,也就是顺应了历史进步的要求,那就能够决定性地帮助这个人赢得人生事业的成功。现在你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建设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道路,这就是你们能够做出的正确选择,同时也将能经受住历史对你们的选择。”陈昊苏回忆,父亲的报告很振奋人心,让他明白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建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1959年陈昊苏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准备去苏联的工科大学深造。
陈昊苏选择工科不仅是自己的理想,也符合父亲的期盼。“父亲告诉我‘国家最需要工科方面的人才,选择学习工科能够为国家做出最大的贡献’,他的话深深触动了我,我报考工科,将来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陈昊苏说,后因中苏关系原因,没有赴苏读书,转到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学习。
在大学期间,陈昊苏入了党。“父亲知道我入党后非常高兴。”第一次和儿子谈起自己的革命经历,“讲他年轻时如何考上成都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和后来入党的故事。他22岁入党,当时也有过徘徊,他说‘觉悟迟没有关系,有反复不要怕。只要真正觉悟就好办,就怕觉悟早而不真,迟早会动摇,也不要怕犯错误,就怕犯了错误不改’”。父亲的教导伴随着陈昊苏走上漫长人生路,后来从事的工作也深受父亲影响。
1990年3月,陈昊苏服从组织调动,从广播电影电视部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从此,在对外友好协会民间外交战线上奋斗了20年。“这些年,我们的外交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当年父亲在世时有关国家发展的那些设想都得到实现。”陈昊苏自豪地说。
如今,他的党龄已近60年,“已走的路很漫长从不后悔,要做的事情很精彩深感欣慰。铁军后代对祖国唯知报效,革命世家对先人但求无愧。”陈昊苏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余生之年,他将继续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为红色基因传承发挥余力。
父亲的遗稿承载母亲的希望
“人生是一支苦难的歌,忧伤的逆境比顺境多。从社会的底层奋斗起步,只为反抗压迫驱除腐恶……”1990年3月,陈昊苏为纪念母亲张茜写了一首《为母亲的人生写照》。
在陈昊苏心中,父母的爱情忠贞不渝,是肩并肩的战友,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是儿女们心中的楷模。“母亲是新四军中最早的女兵,她长相甜美,待人真诚,与父亲相识在皖南,母亲当时还是刚刚走入革命行列的战士,而父亲已经是有15年以上革命经历的老战士,母亲深知差距很大,她一生勤奋好学,勤俭持家。在身患重病的日子里,她依然坚持整理父亲的遗稿。”那一情一景至今清晰地留在陈昊苏的脑海中,他的思绪回到了1972年。
“父亲的去世,对我们全家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留下的是无价的精神遗产。无论任何时候,要忠诚于党和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陈昊苏回忆,那时候母亲已经身患重病,知道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母亲不顾自己的身体,抓紧时间整理父亲的诗稿,历经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把父亲的诗作整理出来。“母亲在整理诗稿的过程中对我说,她通过这一篇篇诗稿仿佛又回到当年血与火的战斗岁月,感受着与父亲刻骨铭心的深情挚爱,父亲在她的记忆中又活了一遍。”陈昊苏双目泪光闪烁。
陈毅一生写了700余首诗作,每一篇诗作都贯穿着对人民的忠诚和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艰难。“在母亲整理诗稿时,我做抄写工作,每抄一首诗,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心灵洗礼。父亲的诗作记录时代的辉煌,是留给党和人民的精神财富。母亲认为父亲的诗词都是坚持战斗、辛勤工作的纪实,父亲的遗稿承载着母亲的希望,母亲希望后人不忘老一辈革命家历经艰辛迎来的革命胜利,学习继承他们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初心。”陈昊苏说。
“革命家风追进步”
在许多人看来,陈昊苏写诗行云流水,诗风激昂进取,诗如人,人如诗。他的诗不仅流露出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还有豁然达观的处世态度。这一切离不开他成长的环境和父母的影响。
“1959年,我17岁时,父亲要过生日,母亲提议子女们各写一首诗向父亲表示祝贺。当时我们在北戴河,我写了一首题为《在大海边上》的长诗,父亲看后表扬了我。”忆起往事,陈昊苏不禁嘴角上扬。
从不会写诗到学着写诗,再到出版《红军之歌》《继志集》《陈昊苏诗集》等多本诗作,陈昊苏已成为身边人喜爱的“红色诗人”。而他却说,写诗只是自己的一种情怀。
1961年7月,弟弟陈丹淮远行就学,父亲写了一首《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送行,对于诗中的内容,他熟记在心。“你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你是革命者,勤俭是吾宗。工作与学习,善始而善终。人民培养汝,报道立事功。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陈昊苏和弟弟妹妹们早已把诗中的一言一句都当作一生践行的座右铭,这是父亲留给他们最重要的教诲。
“记得我16岁生日时,父亲送给我一本《毛泽东选集》,并题词:读毛主席著作,要学习他的高尚品格、他的敏锐思想、他的艰苦作风和他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陈昊苏一直很珍视这份礼物。
陈昊苏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逆境,但是只要心中有信仰,前方一定是光明的,父亲就是自己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如今,耄耋之年的陈昊苏,眉宇之间透露一股与父亲相似的神韵。他用一首诗诠释了心中的家风:“革命家风追进步,民生国运乐无疆。光荣百姓光荣党,日月芳华日月昌,学而时习遵理想,践行实务重担当。成仁取义青春献,入老温良护健康。”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