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十六集:红三军团的旗帜从黄石升起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十六集讲述了1930年红三军团在黄石组建的故事。
1929年,红五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经过整编黄石地区地方革命武装和大冶兵暴起义部队,人数从1000余人发展到6000多人,力量大增。
1930年6月10日,彭德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红五纵队扩大成为红八军”的指示,在大冶殷祖镇马对圩村召开大会,宣布第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红八军成立后,积极开展扩红运动,彭德怀亲自召开征兵动员会,许多贫苦出身的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黄石地区的王平、余立金、马龙、贺俊侦、梅盛伟等开国将军就是在这时入伍踏上革命征程的。
1930年6月16日,红五军、红八军军委在大冶刘仁八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央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正式成立,由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五军、红八军。后又下辖红十六军,军团兵力达到17000多人。
之后,在彭德怀、滕代远的领导下,红三军团在鄂东南消灭地主武装,所向披靡。7月中下旬,红三军团与国民党何键部展开激烈战斗、歼敌大部,攻克平江;7月27日,红三军团乘胜在长沙与溃逃的何键残部开战,最终突破防线,占领长沙。这是红军创建以来夺取的第一个省城,也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唯一一次攻克省城的战例。
红三军团的成立,使鄂东南与湘东北、赣西北红色区域在主力红军的推动下联为一体,创建了土地革命时期全国最大的六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在人民建军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黄石作为红三军团的诞生地,也在党史和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荣一笔。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十七集:红十五军在阳新县组建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十七集讲述了1930年红十五军在阳新县组建的故事。
1930年6月,正在中共江西省委任军委书记的蔡申熙,被调往武汉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和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工作。此时,国民党新军阀之间混战正酣,正是扩大革命根据地、壮大红军力量的好机会。蔡申熙受命赴鄂东南,指挥阳新、大冶、蕲春、黄梅、广济地区的武装斗争。
当时,阳新、大冶是湘鄂赣区的组成部分。当地有两支队伍。一支是由鄂东游击大队和红三军团留守部队医治好的伤员,组编成的红八军第四纵队,陈奇任纵队司令。另一支是以赣北游击队为主体建立的红八军第五纵队,由黄刚任司令员。8月上旬,四、五纵队在阳新太子庙(现开发区.铁山区托管区域)会师。按照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的指示,两支队伍在李清村合编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行动委员会,后渡江北上。被任命为红十五军军长的蔡申熙来到阳新后,准备继续扩军。鄂东特委从实际出发,在太子庙招募了200多名赤卫队员参加红军。随后,蔡申熙带着200多名新兵渡江和陈奇、黄刚等汇合。
1930年10月中旬,红十五军整编大会在当时驻地在阳新的鄂东特委管辖下的黄梅县考田镇吴祥村召开,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领导人名单:蔡申熙任军长,陈奇任政委,周吉可任政治部主任。军下设第一师,师下辖两个团。黄刚任师长兼第二团团长。
红十五军组建后,在考田镇进行了短期整训,各级机关和党、团组织迅速建立健全,部队的政治工作和军事教育得到加强,红十五军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红十五军成立前后,转战鄂东南,打宿松、攻六村、战广济、下漕河、取英山,连战连捷,让敌人闻风丧胆。
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1年11月上旬,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共同组成红四方面军。1936年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随后成立了前敌总指挥部。1937年,红四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5旅。1943年3月,385旅并入太行军区,后划归晋中军区。
尽管红十五军的番号早已取消,其建立时的主要领导人蔡申熙、陈奇、周吉可、黄刚等革命先辈在革命年代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红十五军革命精神在荆楚大地永存,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接续奋斗。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十八集:“小莫斯科”——龙港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十八集讲述了1930年至1934年间,鄂东南革命的中心,有“小莫斯科”之称的阳新龙港的故事。
1930年5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红三军团在阳新纵横驰骋、征伐反革命势力。龙港作为彭德怀军队进入阳新的第一个驻扎点,至今还保留有彭德怀、滕代远等革命先辈的住所。1930年6月,彭德怀扩编红五军第五纵队为红八军、组建红三军团时,包括后来的开国上将王平等很多龙港青年响应号召、报名参军。
1930年6月底,彭德怀率军南下湖南,但龙港人民的革命热情并没有随这支军队的转移而消减!1930年5 月成立的由吴致民任书记的鄂东特委于1931年2月,由阳新太子庙迁驻龙港。1931年8月,鄂东特委与鄂南特委合组鄂东南特委,方步舟任书记。3月,鄂东特委、鄂南特委撤销;8月,中共鄂东南特委成立,统一领导鄂东南苏区的斗争,下辖阳新、大冶、通山、鄂城等10多个县(市)。1931年底,为了方便指挥,湘鄂赣省委决定撤销鄂东南特委。1932年1月在龙港分设中共鄂东道委。6月,整个鄂东南基本清除了赤白夹杂现象,鄂东、鄂南、赣北苏区连成一片。鉴于这种大好形势,8月,中共鄂东南道委在龙港成立,统一领导鄂东南地区的革命斗争。方步舟、吴致民、黄家高、张藩先后任书记。这一时期,鄂东南特(道)委、苏维埃政府总工会、工农兵银行、红军医院等“四十八大机关”先后云集龙港。党组织在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武装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均有了长足进步。在鄂东南特(道)委领导下,以龙港为中心的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发展迅猛,声威震天。
青壮年入伍冲锋,妇女老幼在后方支援,龙港人民的革命热情也让整个阳新城热血沸腾! 1957年,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在给阳新县人民委员会的信函中写道:阳新人民的勇敢勤劳是突出的,特别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组建了红军第八军,对于中国革命是有重大贡献的。
阳新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湘鄂赣根据地鄂东南的中心区,而龙港又是这个中心区的核心,可以说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鄂东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无愧于它“小莫斯科”的称号!如今的“小莫斯科”龙港,有七十多处革命旧址依旧保存完好。它们默然不语,见证着这座小镇的革命荣光,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黄石儿女为了国家建设事业砥砺奋进!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十九集:吴德峰千里送黄金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十九集讲述了1931年隐蔽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吴德峰把鄂东南苏区筹措的巨款黄金护送到上海党中央的故事。
1930年,鄂东特委书记吴致民到上海参加会议时与时任中央交通局局长吴德峰进行了会谈。吴德峰向吴致民透露了党中央经费困难的情况。吴致民表示,鄂东南地区有大冶工矿区,经济条件还过得去,打土豪劣绅也没收了一些黄金,能够向中央支援一些经费。党中央可以派可靠的人,来苏区取。
吴德峰将这个情况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指示中央交通局派人到阳新,把鄂东南地区支援的黄金转运到上海。由于当时中央交通局的同志多是年轻人,虽然政治上坚定可靠,但工作经验不足。吴德峰决定亲自去鄂东南护送黄金回上海。
从上海到鄂东南地区,来回直线距离就有一千五百多公里,路上关卡重重。为避免特务跟踪,吴德峰扮成商人模样,从上海登船到达九江。沿着九江牯岭镇朝西走了两天,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中共鄂东特委书记吴致民。顾不上连日奔波的疲劳,吴德峰将10多斤金条卡进特制的子弹袋内,马不停蹄又踏上了凶险未知的返程之路。巨款在身,既要防备强盗抢劫,又要避开国民党岗哨搜查,为保万无一失,吴德峰经过谋划,选择了步行,走田间小道,再绕道乘船到九江。下船后,吴德峰借住在朋友家里,把携带的金条分装在特制的腰带内,连夜乘船赶到上海,历时近一个月,将巨额黄金分毫不差地上交给党中央。周恩来得知吴德峰这一路的经历,发现他没住过任何旅店,没进过任何餐馆,称赞他“胆大心细,对党忠诚,是党可信赖的好同志”。
在吴德峰的领导部署下,上海党中央至中央苏区瑞金、湘鄂西、赣北、鄂豫皖等苏区的交通线陆续被打通。通过这条大动脉,紧缺药品、食盐、印刷品以及军械、无线电器材等物资陆续运往中央苏区。中央领导、情报人员以及妇女干部等共计200余人通过这些交通线进出中央苏区,其中包括周恩来、邓小平、博古、陈云、叶剑英等党的高级领导人。
革命战争年代,很多象吴德峰一样的隐蔽战线的同志,他们大多声名不显,甚至只有一个代号。但是他们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集:黄石地区各级苏维埃政府成立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集讲述了1930年黄石地区组建苏维埃政权的光辉历史。
1930年,随着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基本形成,组建苏维埃式的红色政权,成为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使命。这一时期,黄石地区的苏维埃政权是由下而上逐级建立的。到1929年底,阳新县下辖各级苏维埃政府已经相继成立,县级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提上日程。
1930年5月,阳新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全县各地代表70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阳新县苏维埃政府组织条例》《扩大武装组织决议案》《阳新县没收土地和分配简则》等重要文件,由15名执行委员、7名候补执行委员组成的阳新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成立。执行委员会推举出常务委员7人,组成县苏维埃行政委员会,下设经济、财政、文化、裁肃、土地、赤卫等6个委员会。刘怀玉任主席,杨弼臣为副主席。面对新形势的到来,阳新人民充满了喜悦。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拥护与支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维埃政府即便是在经济困难时刻,仍心系劳苦大众的利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革命初心。在这一期故事中,介绍了发布布告号召富户承担相应赋税,为贫民减负的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杨振东、每天挎着布包深入乡村为百姓排忧解难、组织代耕队为军烈属耕种田地,使老百姓亲切称苏维埃政府为“提包政府”的龙燕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刘道富等共产党员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事迹。1934年,第二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主席对这些同志高度赞扬。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他表示:“湘鄂赣边区阳新县的一些地方……那里的同志们都有进步的工作,同样值得我们大家称赞。”
阳新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阳新工农群众自己掌握政权的开始,新生的红色政权,完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在阳新的影响下,大冶、咸宁、蕲春、蕲水(今浠水)等县相继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政府,持续深入推进革命斗争。1930年6月底,大冶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中共鄂东特委书记吴致民出席会议并作报告。大会选出县苏维埃执委10余人,吴松林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随着各级苏维埃政权的组建,黄石地区土地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以阳新为中心的鄂东南苏区的土地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