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市州展播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26-30集)

发布日期: 2023-09-07 来源: 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六集:冼星海在黄石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六集讲述了1937年“人民的音乐家”星海来到黄石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并以黄石煤矿工人劳动为灵感,创作《起重匠》的故事。整个故事以音乐为背景,在讲述的过程中,穿插《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起重匠》等抗日救亡歌曲,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耳目一新的音乐党课。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野心不断膨胀,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爱国文艺工作者纷纷组织起来,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1月27日,在周恩来、郭沫若的指示下,冼星海带领武汉大学学生歌咏队来到黄石。

  11月28日,宣传队伍在黄石港为部队伤病员举行了首场演出。冼星海亲自指挥大家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等曲目。1937年12月8日,冼星海带领歌咏队在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工人俱乐部广场(大冶钢铁厂冶雄体育会操场旧址)举行了港窑湖各界民众抗日救亡歌咏大会,演出节目达40多个,演唱了《救国军歌》《大路歌》《松花江上》等歌曲,参加这次演唱会的演员达200多人,观众四五千人,在黄石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利华煤矿区、黄石港、盛洪卿、黄思湾都有着冼星海演出的足迹。在没有演出的时候,冼星海一面带领学生分赴各工厂、矿山、学校、伤兵营散发抗日救亡传单,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一面下到矿井深处,了解矿工生活,最后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煤矿起重工人的劳动号子为素材,创作了歌曲《起重匠》。

  《起重匠》是冼星海深入黄石煤矿的创作结晶,也是冼星海创作大众化的代表作之一。它缓慢而沉重的旋律,既是对劳动者的歌颂,也是对旧世界的控诉。抗战期间,这首歌先后在延安、武汉等地公演,广受大众喜爱。

  冼星海在黄石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年的《新华日报》曾报道:“自抗战爆发后,石灰窑曾到过十一个救亡宣传团体,其中突出的有冼星海带领的武大宣传队和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把这里的救亡宣传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七集:吴运铎在黄石募捐和黄石工业西迁行动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七集讲述了在黄石抗日救亡运动中,“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在黄石为抗日募捐和黄石工业西迁行动的故事。

  吴运铎(1917-1991)湖北武汉蔡甸人,新四军兵工事业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他从黄石走上革命道路后,在10余年的革命战争生涯中,为了研发枪弹,三次负重伤,浑身上下有200多处炸伤,4根手指被炸断,左眼被炸瞎,一条腿被炸断。在伤残的情况下,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写成了10余万字的自述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30年,在著名矿师陈定安的安排下,吴运铎跟随父亲,来到黄石石灰窑谋生,进入富源煤矿(源华煤矿的前身),在电机车间当学徒工,这为他日后从事军械修理和制造,直至成为兵工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运铎在黄石期间,和地下党员干仲儒保持着联系。在干仲儒的指导下,在矿上建立了《新华日报》发行站,开办工人夜校,举办矿工时事座谈会,给不识字的工友读报、宣讲抗战形势。1938年4月,吴运铎从《新华日报》上看到朱德总司令号召全国人民捐款、为八路军战士制备防毒面具的消息后,他马不停蹄借来油印机,自己刻蜡板、印收条、到矿上筹款,并将筹到的款项,寄往《新华日报》转交给八路军总部。

  在吴运铎的号召下,黄石工人为抗日募捐只是黄石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个小的缩影。在民族危难之际,抗日救亡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而黄石地区作为工业重镇,工业内迁则是本地抗日救亡主旋律中的重要音符。

  南京陷落之后,日本侵略军沿长江西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鉴于沿江战事紧张,为了保护有限的工业,令石灰窑各厂矿所有机器设备一律拆迁运往大后方,凡不能拆迁的,则破坏之,以免资敌。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发动下,工人们以民族利益为重,协助国民党政府有关部门拆除、搬运厂矿生产设备与设施。同时,中国水泥史上第一个华人总工程师、我国水泥工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王涛等实业家也纷纷赶来帮忙。短短数月,就完成了华记湖北水泥厂、汉冶萍公司大冶厂矿、象鼻山铁矿设备、源华煤矿等的西迁,堪称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随着厂矿的拆迁,一批技术工人也离别亲人转移到大后方,大批留黄石的普通工人忍受失业的痛苦。黄石工人阶级为抢救民族工业,建立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后方战时经济,作出了重大牺牲。黄石的工业西迁,是这座光荣城市永不忘却的历史记忆,黄石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伟大史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八集:英勇的黄石保卫战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八集讲述了 1938年,黄石军民拼死抵抗日军进犯,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为武汉战略撤退争取时间的故事。

  1938年,日本侵略军在先后攻克上海、南京之后,向华中重镇——武汉进攻。黄石是武汉的重要门户,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于企图发展钢铁工业、实现以战养战的日本来说,是一个宝藏城市。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两党团结抗日。为粉碎日本阴谋,保卫大武汉,黄石军民严阵以待。

  1938年7月25日,日军占领九江。8月3日,中国空军和苏联空军志愿队与日本空军首次在黄石港上空激战,日军被击落轰炸机1架,驱逐机11架。此后,日军海陆空全面进犯黄石,黄石保卫战正式打响。

  为了阻挡日军通过阳新西进武汉,阳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下殊死奋战,但在日军的疯狂轰炸下,阳新富池口、半壁山等战略要地接连失陷。其中,半壁山弹丸之地被炸成焦土,守军伤亡惨重。

  黄石西塞山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1938年10月8日,日军侵华头目冈村宁次第八军直辖的台港步兵旅团在军舰和飞机的配合下,向河口发起进攻,遭到西塞山炮兵反击;此后数日之中,日本侵略军多次集结海陆空火力,试图突破西塞山天险,但我方将士始终坚守阵地、宁死不退。1938年的10月,黄石军民在这里拼死厮杀,打退了近十万日寇的多次疯狂进攻,不少将士在这场战争中牺牲,长眠于此。

  黄石军民的坚强奋战,让日军在这场战役中受到了沉重打击,但因寡不敌众,守军防线最终还是被日军攻破。10月中旬,阳新县城、石灰窑、黄石港相继失陷。26日,日军攻占金牛,黄石地区全部沦陷。

  黄石战场作为武汉会战的外围战场,发生大大小小的战斗有100多次,历时两个多月,占武汉会战总时长的一半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主战场之一。黄石保卫战给予了日军重大打击,拖延了日军侵略速度,为武汉军民撤退争取了时间,避免了南京大屠杀悲剧的重演。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黄石保卫战,是这部史诗中的一个闪耀片段,仍将激励着每一个黄石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无惧无畏、奋勇前行。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九集:黄石地方抗日武装的曲折发展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二十九集讲述了1931年至1939年,黄石地方抗日武装建立,土匪曹方阁破坏抗日大局,郑世顺血洒郑家沟,黄石地方抗日武装的曲折发展的故事。

  1938年7月13日,日军3架飞机,首次轰炸大冶县城及黄石港、石灰窑。日军侵占黄石后,为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他们在黄石地区疯狂掠夺矿产资源,扶植日伪政权,实行烧、杀、抢“三光政策”,推行奴化教育。

  建立地方抗日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成了当时党组织的首要任务。1938年7月,中共大冶中心县委成立,组建了八路军鄂南抗日游击队第一纵队,共70余人,由中共大冶中心县委军事部长彭济时兼任纵队司令员。纵队成立后在大冶县城南山区一带活动,经常夜里进入县城,发动附近群众的侦察情况,多次出其不意地袭击日军军营,使日本侵略军难以立足,惶惶不安。

  1938年8月,在武汉八路军军事训练班学习游击战争的郑世顺带着上级的指示,来到大冶城南山区的郑家沟与彭济时商量抗日事宜。

  彭济时告知郑世顺,有一批枪支弹药藏在自己的家中。于是郑世顺连夜带人赶路取枪。在回程中,伪装成农民,将长枪藏在稻草中,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眼皮子底下,顺利返程。这批武器成为抗日游击队起家之宝。之后,郑世顺开始走村串户,发动了一批进步青年举起抗日旗帜,成立八路军鄂南抗日游击队第二纵队,郑世顺任司令。第二纵队成立后,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与国民党顽固派及土匪周旋,同日寇血战,声威大震。

  但此时,周边不少地方武装却打着抗日旗号,实行土匪行为,严重阻碍了黄石地区的抗日大局。郑世顺决定带部队到江北去参加新四军,走上抗日前线。不料地方顽固土匪武装却看上了第二纵队的人和枪,欲图谋不轨。

  1939年1月5日,郑世顺计划离开黄石之际,土匪曹方阁手下的邓方金带人假意归顺,郑世顺设宴款待。邓方金在酒宴上假惺惺地说支持抗日大局,曹方阁则暗中埋伏在周边。猝不及防的郑世顺等人被假意归顺的歹徒捆住,曹方阁率领数百匪包围并强迫队员缴械投降。

  曹方阁对郑世顺等人绑起来严刑拷打,逼迫郑世顺交代所知的情况。郑世顺等人誓死不从,被残忍杀害。至此党领导下的这支抗日武装被破坏,黄石抗日大局也遭遇挫折。这就是震惊鄂东南的“郑家沟事件”。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抗日的战旗。然而,黄石儿女抗日的决心绝不会泯灭,黄石地区抗日的脚步绝不会停滞。

  《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三十集: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制造“项家山惨案” 

  由黄石市史志研究中心制作的《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第三十集讲述了1938年,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制造“项家山惨案”,刘青等人惨遭杀害,女英雄郭亮英勇就义的故事。

  在黄石党组织初创时期,湖南籍工运领袖郭亮曾来黄石指导工人运动,参与领导“下陆大罢工”。而黄石本地,还有一位叫郭亮的巾帼英雄。他们有着同样的名字,同样的信仰,同样走上了为党和为人民的事业英勇献身的道路。

  湖北大冶人郭亮,女,1921年生,十几岁就开始大量阅读进步书籍、结识进步人士,走上革命道路。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任大冶中心县委宣传部长,组织群众抗日。1938年10月初,时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鄂南特委组织部长刘青等人在项家山建立了中共项家山临时党支部,并拟建立沿江抗日游击队,开展武装抗日救国。

  在建立抗日武装过程中,刘青及大冶、阳新党组织负责人拟与国民党地方武装进行谈判,共建抗日武装。10月18日,国民党阳新第二区区长马华树和阳新第二区联保主任马振亚假意谈判合作,私下却与土匪石均平串谋,突袭扣押了大冶党组织派去彭和庄取枪的同志。刘青得报后,派林平等人与石均平交涉,遭到匪徒残忍枪杀。傍晚,马振亚纠集70余名匪徒包围了项家山村,残忍杀害了刘青、郭亮及阳新党组织负责人马泛舟等人。这次国民党顽固派屠杀我党抗日干部的事件,史称“项家山惨案”。当时的郭亮,年仅17岁,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英勇就义,被黄石党史界称为“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涌现出很多像郭亮这样的巾帼英雄,她们用柔弱身躯里的铮铮铁骨托起了新中国升起的太阳,她们用生命和鲜血筑成了和平的丰碑。

  项家山惨案,使黄石地区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让共产党人吸取了血的教训:在团结抗日的同时,始终不能放松对国民党顽固派和不顾大局的地方反动势力的警惕。只有正确处理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抗战事业才能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前进。

Copyright @2014-2024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