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 郭平光 郭斯 柳一村 沈红星 刘慧 黄荣
翻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中国共产党黄冈历史》,一百年来,党史上的黄冈粮食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黄冈这块曾经饱受饥荒苦难的红土地徐徐展开。党领导黄冈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粮食斗争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粮食奋斗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粮食改革史,特别是新时代黄冈粮食的非凡十年,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巨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的百年奋斗史诗的重要组成,是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认真回顾总结党领导黄冈粮食工作的历史,把握发展规律,汲取智慧力量,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黄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黄冈粮食的光辉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黄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最后一个儿子送给人民军队当战士,最后一尺布送给人民军队做军衣,最后一把米送给人民军队作军粮”实际行动支援革命,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扩大、为抗日战争胜利、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无私奉献。在这里,建立全省第一个农民运动组织,颁布第一个粮食收集储藏条例,走出中央苏区第一任粮食部长陈潭秋,“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革命歌谣至今传诵。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革命的火种就播撒在黄冈大地。1921年11月,陈潭秋在家乡黄冈建立了大别山区最早的党小组、全国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中共陈策楼、八斗湾党小组。1924年至1927年,黄冈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农协组织会员达到76.5万人。1927年11月,黄麻起义胜利,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为解决根据地粮食供应严重困难,党领导黄冈人民不怕牺牲、克服万难,采取开展土地革命、发动群众筹集粮食、打土豪没收粮食、建立统一战线获取粮食等多种方式解决粮食短缺问题。1930年春,全面开展土地革命,分配土地给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农民有了生产资料的保障,生产积极性高涨,积极开展粮食生产,踊跃支援革命。1931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发布通告开展粮食运动周,鼓励群众种瓜菜、杂粮,弥补主粮不足。1931年8月,鄂豫皖苏维埃政府颁行《粮食收集储藏暂行条例》,集余粮统一管理,保障红军战时供需。1934年,陈潭秋担任中央苏区第一任粮食部长,坚持走群众路线,分类指导征粮工作,日夜不休,出色完成征粮任务,为保障苏区粮食安全作出卓越贡献。1942年,鄂豫边区颁布《鄂豫边区施政纲领》,进一步明确减租减息规定。1943年11月,鄂豫边区党政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开荒种地,实现自给自足,广大群众积极缴纳公粮,保障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和新四军五师部队的正常运转。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春耕救灾、生产自救等工作,缓解了军民粮食供需的重大矛盾,有力保障军需民食,集中物力支援解放战争。1949年5月,黄冈全境解放,粮食斗争的历史翻开崭新的篇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黄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积极性,战天斗地,兴修水利,改进技术,抗灾救灾,投身粮食生产,彻底改写了旧社会饥寒交迫的苦难历史,广大群众多生产粮食为国家作贡献,涌现出一批全国先进典型。黄冈粮食产量螺旋式上升,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93.38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237.28万吨,单产由1949年的141公斤增加到1978年的249公斤,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12月,黄冈地委发布《黄冈区土地债务关系调查及具体处理意见》,根据《湖北省减租减息实施细则》,陆续开展减租减息运动。1950年秋,黄冈专区分期分批开展土地改革,使全区约19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180万亩土地,实现了“土地回老家”“耕者有其田”。1953年11月,黄冈地区开展粮食统购工作,出色完成2.87亿斤粮食收购任务。1955年8月,黄冈地区加快农业合作化,大力推进改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改进耕作技术等“五改”。1956年,试种双季稻获得初步成功。1957年3月,红安县干部种试验田作法,得到毛主席肯定,并写入《工作方法60条》,在全国推广。1958年10月,黄冈第一个人民公社——浠水县十月公社诞生,掀起了互助合作运动的高潮。从1957年冬季开始,黄冈地委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农业抗灾能力明显提高,为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创造了条件。1962年,黄冈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达到37.2亿斤。1964年,黄冈各地广泛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英山县红花公社岩河岭大队成为闻名全国的农业先进典型。1975年,黄冈、浠水两县早稻一季超纲要,实现水稻生产历史性跨越。黄冈粮食总产、单产不断提高,不仅保证了黄冈人民的粮食需求,而且积极向国家调粮、售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黄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改革农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粮食生产力,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功实现了从粮食统购统销到全面放开收购与经营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人民群众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2年,黄冈粮食总产达到312.49万吨,比1978年增长24.1%。
1979年,黄冈地区开始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经过全面恢复定额管理、普及推广联产计酬责任制、发展以大包干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阶段,到1982年底,全区基本实现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极大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有知识、有技术、有专长的粮食生产大户。1985年,国家实行粮食价格“双轨制”,黄冈地区在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了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注意发展经济作物。1993年,国家取消统销制度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黄冈地区积极稳步地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进一步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向迈进。但由于一些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滞后,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造成一段时间农民“卖粮难”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998年,国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三项政策”,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当年,黄冈市投放收购资金67121万元,兑现率100%,基本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2002年6月,黄冈市正式启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年底全市农民负担总减幅为55%。从2004年开始,黄冈市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到2011年,全市惠农政策资金达到7.69亿元,其中粮食直补6694.4万元,良种补贴1.21亿元。通过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民负担过重状况,有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新粮食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逐步推进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较好调动农民产粮和政府抓粮的积极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科研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出现4个全国产粮大县、6个全省产粮大县,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
2014年,国家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黄冈市启动确权试点工作,2015年全面推开,2017年通过省级验收,确权实测面积达到753.2万亩,比二轮延包面积增加288.7万亩,重新签订承包合同和颁发经营权证137.8万份,到2019年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171.6万亩。2017年,黄冈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在做实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粮食产业集聚和园区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2020年底,脱贫攻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10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黄冈市开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动,建立重点农业产业链链长制运行机制,推进优质水稻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实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中国好粮油”行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346万亩,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探索出“稻渔立体种养”“稻菌轮作”等多种模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出鄂早18、广两优15、金优38等一批产量高、米质优的“金种子”,推广面积5000万余亩,创产值40多亿元。积极引导各地发展多种粮食零售方式,完善城乡“放心粮油”供应网络,粮食电子商务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态势良好。
二、黄冈粮食的巨大成就
(一)为中国革命建设作出了黄冈贡献
一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黄冈人民为解决粮食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为革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抓住了广大农民的根本要求和革命要解决的根本问题,1929年鄂豫边区颁布《临时土地政纲》《土地政纲实施细则》等,让“耕者有其田”变为现实,充分调动了农民多产粮食支援革命的积极性,有效激发了农民踊跃参军的空前热情。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扫荡、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而引发的粮荒,在党的领导下,鄂东人民积极开展“发展生产,自力更生”运动、“大生产运动”和“丰衣足食”运动,调整土地政策,将没收所有封建地主土地调整为实行减租减息,并增开荒地、实行农业累进税等政策,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鄂东各根据地人民缴纳公粮的积极性高涨,其中黄冈每年约征公粮6万石,为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地的群众宁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黄安县的兰桂珍大妈先后失去了10位至亲,但在红军最艰难的时刻,她把仅有的两亩田换成20斗米,送给了游击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缺衣少粮,主要靠大别山人民的支援。如地瘠民穷、群众多半靠糠菜度日的罗田县落梅河一带,先后献出军粮两万多斤、蔬菜上千担、食油500斤、土布400余匹、军鞋2400余双。为支援35万解放军渡江作战,黄冈供应了1.2亿斤粮食、7000多万斤柴草、2000多只船,有力保障军需民食,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适合种植作物的耕地少、水利残缺不全、江河泛滥成灾的困境,面对经济力量和工程技术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黄冈人民依靠和运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艰苦奋斗,开凿一处处隧道,筑起一道道坝基,挖掘一条条渠道,持续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努力解决粮食生产的“命脉”问题。从1953年李先念当指挥长修建麻城大坳水库开始,至1959年全区共动工兴建79座水库,在全省率先修建了一批大中小型水库。经过上世纪60年代初的成龙配套,全面改写黄冈粮食生产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过去“十年九不收”的状况,赢得万畴五谷丰。如从1958年至1961年修建的白莲河水库,总库容近12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浠水、罗田、英山三县农业灌溉和粮食生产。“万块石头一条岸,万担泥土一亩田”,黄冈各地对历来泛滥成灾的江河堤防进行堵口复堤和治理改造,开展修堤防、治湖泊、造粮田、建农场等,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龙感湖农场等一座座国营农场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二)为“大国粮仓”的廪实探索了黄冈路径
一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黄冈人民坚持改革创新,以稳定粮食供给为己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走出了一条勇夺粮食高产的新路子。
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经验名扬全国。1957年,红安县委第一书记程鹏和技术员祝翼宏、有经验的老农民秦老五,摸索到一条领导干部亲自动手种试验田的办法。比如,当时播种花生习惯下一粒或两粒花生米,大家商量后,决定下三粒花生米试一试,结果产量提升。彼时黄冈掀起了干部种试验田的热潮:改变耕作制度,单季改双季再改三季,改进耕作方法,推广良种、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当年秋收时,黄冈社社增产、样样丰收。毛主席称赞说:“这个办法好极了!”还要求普遍推广红安经验。当时,全国除西藏、台湾以外,各省市区均派人前来考察学习。
创办“湖北第一社”,带头开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浠水县饶兴礼带领12户农民创办湖北省第一个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随后他组织邻近6个初级社,合并成立湖北省第一个高级合作社。他百折不挠地革新技术,将水田由一季改为两季,将两季改为三季,实现“油(菜)稻稻”“麦稻稻”一年三熟三高产,获得全国粮食丰产金奖。饶兴礼办社把分散的小生产者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解决了农户单耕独种缺农具、缺耕牛和劳力不足的三大难题。浠水汪岗前进大队实行“麦稻稻”三熟三高产,连续十年亩产双千斤;武穴进行“油稻稻”三熟三高产试验,科学种田蔚然成风。
在鄂东推行“大包干”,土地流转的“黄冈模式”在全省推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改革开放初期,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黄冈地委第一时间出台《关于夺取1979年农业全面丰收的决定》,提出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实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1979年冬,黄梅柳林大队11个小组又分田到户,成为鄂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块试验田”。伴随着打工潮,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奔向城市。面对抛荒问题,黄冈人民积极探索从分田到户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转变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得到省委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在全省率先探索粮食流通体系改革,破解三难。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黄冈除了保障本地区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外,每年净调出粮食3至5亿斤,调出量连续多年位列全省前茅。进入市场经济时期,面对农民卖粮难、消费者买粮难、国营粮食企业盈利难等三大难题,黄冈在全省率先放开油脂收购、放开粮食批发业务,率先兴办粮食个体加工企业,当时粮办工业有40个骨干企业,粮办工业产值占总产值20%以上,其经验在全省推广。同时,在生产端,黄冈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天然香稻品种,香甜可口的香米受人青睐,全国各地前来签订购销合同的客商络绎不绝,让一批粮食收购企业扭亏为盈;在储存端,开创性创办“粮食银行”,争取国家在鄂首批新建直属粮库落户黄冈。
(三)为“粮安天下”贡献了黄冈力量
一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黄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做好良田、良种、良法、良态“四篇文章”,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用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冈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制定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压实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粮食安全责任;探索“四个一批”模式,推进撂荒地利用,把撂荒地变成“金土地”;在全省率先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规程,按照“农机入田、管网入地、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田体系,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2021年,全市粮食收获面积592.81万亩,总产54.63亿斤,占全省10%,居全省第4位。
水稻新品种培育数量和质量在全国有影响。黄冈走出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和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朱英国院士,他培育的红莲型杂交水稻与袁隆平培育的野败型杂交水稻并称为“东方魔稻”,是我国杂交水稻重要的遗传资源,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推广面积已达4.5亿亩。同时,黄冈还有一批本土水稻育种专家,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历经18年攻关,2021年11月,黄冈市农科院正高级农艺师周强参与完成的“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10年来,黄冈农科院自主选育并审定水稻新品种35个,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增产粮食40亿斤。
一揽子良技良法在全国推广运用。历经多年,探索出的“蕲春县再生稻高产高效集成技术规程”,具有省种、省工、省时、省水、省肥、省药、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等“六省三高”特点,颇受农民欢迎。“黄冈市水稻再生稻(一种两收)高产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得2014-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针对鄂东南双季稻生产品种茬口衔接紧、劳动力投入大、规模机械化应用程度不高等问题,浠水县率先探索出了“双季双直播”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草害防治、品种搭配、秸秆还田、养分运筹等技术,解决了粮食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成为全省各地学习的样板。武穴市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同承担完成了“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创新与示范推广”等项目50多项,一批成果转化成粮食高产高效。
(四)为端牢“中国饭碗”展现了黄冈担当
一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黄冈在不断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着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同时,运用国家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强大力量,加强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推进农业技术改造,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农业、信息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迅速发展,为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牢牢端好中国人的饭碗开辟了广阔前景。黄冈人民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提升黄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994年开始,国家大力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黄冈针对占农业人口40%处于温饱线下的230万贫困人口,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较好解决了人口温饱问题,提前两年完成“八七”扶贫攻坚目标任务。1999年,黄冈被国务院扶贫办树立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一面旗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开展向黄冈市学习活动的决定》。2015年,黄冈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用5年时间夯实粮食高质量发展基础,2020年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黄冈一批高素质人才回到家乡,开启智慧种田新模式,催生了新农人的“黄冈现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黄金安,建起了黄冈首个无人智慧农场,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来代替繁重的劳动机械操作,双季稻亩产突破2000斤,亩平节本增效300元以上。海归博士潘新星当起水稻“CEO”,建立智慧农田管理系统,经营5000亩水稻。谦益农业负责人李明攀,坚持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与动物共生平衡的自然农法,被农业农村部评为“新农民创业创新百家成果”和“新农人十佳典型案例”。近年来,黄冈市农科院与种粮大户携手,成功探索出“虾稻连作”“稻蛙鳅鱼”等“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构建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链。农夫电子商务负责人段鹏等创新粮食产品线上销售新途径,线上线下串起供应链,实现从卖资源、卖产品走向卖品牌、卖文化的华丽转身,激活了粮食产业价值链,黄冈“鄂东粮仓”名片越擦越亮,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
三、黄冈百年粮食史的经验启示
百年实践波澜壮阔,纵观我们党领导黄冈粮食工作的百年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为新时代黄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一)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回首百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把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坚持党的领导,是黄冈粮食生产从“百废待兴”到“岁稔年丰”的根本保证。一代又一代的黄冈儿女正是在各级党组织的团结带领下,在大别山水之间纵情耕耘,描绘了一幅幅嘉禾千里的壮美画卷。“全省第一个农民运动组织——黄梅蒋家咀农民研究会在党的领导下成立”“十月人在党员干部带动下让穷山恶水变成一块块高产良田”“鄂豫边区党政军领导人带头开荒种地”“红安干部种试验田”“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农人走出了新‘稻’路”……一部“党史上的黄冈粮食”,正是一部党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共同治山治水、自力更生、克难奋进的历史。
黄冈粮食的百年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命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最根本的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百年来的黄冈人民才能在鄂东大地上打土豪、分田地、办合作社、交爱国粮、修水利、战洪魔、反贫困、建小康,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一年年稻谷飘香的丰收喜悦背后,蕴藏这样的启示:风雨来袭之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披荆斩棘之路,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最坚强的领导核心。细读百年黄冈粮食史,我们能够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而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二)必须坚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为湖北农业大市、粮食主产区,黄冈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作出了巨大贡献。从革命战争时期“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的泛黄借粮证,到计划经济时期每年净调出粮食3至5亿斤,支持上海、武汉、黄石等地经济建设;从改革开放后在全省率先放开油脂收购、放开粮食批发业务,到农业龙头企业崛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链强链;从网红带火农产品走向全国,到“新农人”用生态农业照亮乡村振兴道路……不管是支援国家的每一石公粮,还是选育的每一粒“黄冈良种”,亦或是买全国卖全国的每一笔粮油订单,见证的都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黄冈初心”和“黄冈担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冈认真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压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品种选育、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全面发力,把“中国饭碗”捧牢捧稳。
黄冈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创新政策机制,激活粮食生产新动能,不断提升价格、补贴、保险等措施的政策效能,建立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保障机制,更加有效地提高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持续增强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抗逆性和协同性,建立健全高效安全可控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从适应新时期消费需求出发,关注“舌尖上的安全”,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转变,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只保数量,还要保多样、保质量,推动粮食生产由“积累量”向“提升质”跨越。食为政首,谷为民命。我们必须以“国之大者”的视野来观照粮食安全问题,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让压舱石的作用更加稳固,从而拥有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十足底气。
(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生产更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民生福祉,紧盯农业发展,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守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
粮食工作一头连接着千家万户的种粮农民,一头连接着千家万户的消费者。纵览百年黄冈粮食史,人民始终是主角:人民公社初建,放手让群众自己制定生产计划;白莲河、岩河岭、大坳、马鞍山……一座座水库的修建来自人民的肩挑背扛;从在鄂东率先推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大包干”,到被评为“全省农村二轮承包政策落实先进单位”,再到走进田间的大学生、直播卖土货的“网红”第一书记……“敢喝头啖汤,敢打第一枪”的黄冈儿女总是走在粮食生产发展的前列。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粮食工作必须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更加积极地发挥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以前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就必须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上大力作为,让种粮农民不吃亏、多获利,让农民愿意种粮、种粮赚到钱,确保种粮农民收入稳定,让种粮农民更加有干劲、有底气,让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到节约粮食、保护粮食安全中来,弘扬节俭风尚,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四)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从革命战争时期的临时土地政纲,到红安县干部下乡种试验田;从土地流转的“黄冈模式”,到黄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百年的粮食史即是百年的改革史,新时代必须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深化粮食改革,打造完整粮食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推动粮食生产更好更快发展。
深化机制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平抑粮价、备战荒年的重要举措,做好粮食储备就是保障粮食供给的坚强后盾。要按照中央深改委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加快建设市县两级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认真做好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不断优化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完善储备模式,同时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在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加速融合提质,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党政抓粮“两个积极性”,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优化完善粮食产业体系,做实做强粮食产业发展文章。以项目为抓手,整合粮油加工、国有粮库和产业园区等现有资源,通过品牌强农工程,提升黄冈粮食产业龙头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优质粮油市场覆盖面,努力打造放心粮店,调动和发挥粮食产业在增加种粮收益、稳定粮食生产、提升供给质量、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必须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
从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毛主席首次明确表明要普遍推广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到如今黄冈粮食年产量保持在50亿斤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黄冈人民始终在孜孜探索粮食生产的更先进技术。上个世纪,黄冈就不断革新推广新技术,将水田由一季改两季、两季改三季,实现“油(菜)稻稻”“麦稻稻”一年三熟三高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黄冈培育出了珍米、香米等优质品种,再生稻、三熟三高产技术走在前列,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种粮大户。新时代,黄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大专家+大课题+大产业”科技协同攻关和创新发展体系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再生稻香米品种培育、“粮改饲”转型新模式等13个攻坚课题。2022年4月浠水县陈庙河流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无人插秧机作业完成“首秀”。黄冈从生态化种植到智慧化种植,再到无人化种植,演绎了一场触摸未来的科技之变。放眼黄冈广袤田畴,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配套,农业与科技正在深度融合,“藏粮于技”正在释放磅礴力量。坚持科技创新,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新农人队伍建设,争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为黄冈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粮食工作来不得半点“假把式”。回望黄冈百年粮食史,我们也出现过急躁冒进、大跃进、浮夸风、放卫星等现象,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在1.016亩播种“江西早”种子的早稻田里,放出了平均亩产干谷36956斤的惊人高产“卫星”。但黄冈人民在党领导下勇于自我革命,及时纠正错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粮食生产不断取得新进步,为黄冈建设、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六)必须坚持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
黄冈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在这片红色热土上铸就的“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黄冈革命老区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特质元素。黄冈是大别山精神的发源地,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形成地,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实践地。在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广大黄冈人民以“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的奉献牺牲,为缔造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丰富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中国成立后,黄冈革命老区精神接续传承,历久弥新,不断推动新时代黄冈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万众一心,紧跟党走。实践证明,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保障。只有始终把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和加强党对粮食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变化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牢牢把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黄冈力量。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坚持人民至上,把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贯穿到粮食事业发展全过程,发扬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精神,在任何时期都敢于尝试,积极探索更加先进的种粮方式及种粮技术,努力提高粮食产量,从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从统购统销到全面放开粮食流通市场,从生态化种植到无人机种植,从“八七”扶贫、精准脱贫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在黄冈大地上消除绝对贫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推进改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黄冈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把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速主城崛起,加快全域振兴,努力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功能区,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黄冈力量。
来源:《黄冈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