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李斌
或于碧空翱翔、或在绿水嬉戏,隆冬之际,长江湖北宜都段迎来了一群“稀客”——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黑鹳。它们是世界濒危珍稀鸟类,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与黑鹳作伴的,还有中华秋沙鸭等珍禽,水天一色,共享生态之美。
纳百川、吞千湖,滚滚长江,奔流入海。保护母亲河,迎来历史性时刻——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绘就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
7年来,湖北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保护的重要指示和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攻坚提升
持续升级高水平保护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062公里,是长江在湖北留下的最长“弧线”。作为长江干线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保护好母亲河,湖北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考察湖北,高度关切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
湖北肩负着重要使命,要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声声叮咛、殷殷嘱托,为湖北改革发展擘画蓝图、指引航向。
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始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坚定的施政纲领。2018年,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打响”。全省上下“点对点、实打实、硬碰硬”打好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取缔非法码头等各专项战役。
进入“十四五”,十大标志性战役阶段性工作总体圆满完成,湖北并未就此止步。“我省长江大保护提质增效、补短板的任务依然艰巨。”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坦陈。
2022年初,湖北再出硬招、再下重拳,升级启动长江高水平保护。根据《湖北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我省将从全面出击走向重点突破,从治标走向标本兼治,力争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
去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湖北多地调研。执法检查组认为,湖北依法铁腕治污,加强保护和修复,使得长江岸线焕然一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而具之,值得充分肯定。
绿满千川
长江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
这是一座码头半世纪的美丽蝶变。
上世纪50年代末,杨泗港码头建成,曾跃居我国内河航运第一大货运港口。2011年货运功能外迁至阳逻港后,杨泗港码头成为汉阳江滩的一处“断点”,周边环境脏乱。
今年1月1日,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传来好消息:重要节点工程——杨泗港都市T台主体工程已完工,这座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滨江城市平台将于春节前开园。从T台闸口拾阶而上,一眼就能望见长江江景,昔日杂乱货运码头化身“生态秀场”。
立下规矩、划定红线,壮士断腕、铁腕治江!曾经,长江、汉江、清江段沿江15公里范围内,聚集着478家化工企业。其中,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有118家。
2018年以来,湖北着力解决化工围江突出问题,“家住长江边”的化工企业,向历史说“再见”。截至目前,沿江1公里内的化工企业实现“清零”,累计452家沿江化工企业完成“关改搬转”。剩余的26家沿江化工企业,将在2025年底前“结硬账”。
一个个排污口,曾经是流向母亲河的“毒龙”。2019年,湖北拉开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序幕。针对12480个排污口,全省大力“查、测、溯”。
去年4月,天门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仅16.7%。省专项指挥部两次派出工作专班现场驻点帮扶,天门化压力为动力,加快雨污分流、截污工程、小型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天门263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196个,完成率提升至74.5%。
“湖北的做法有示范效应!”我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受到生态环境部推广。截至去年11月底,各地已完成9067个排污口整治任务,占比达72.7%。
从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化工围江,到如今“水清岸绿、江豚逐浪”的美好景象,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持续增强。
统计显示,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连续3年稳定在Ⅱ类,出境断面总磷浓度比2016年下降35.3%,16818艘退捕渔船全部上岸处置,1810座码头依法取缔,采砂船登记5年“零增长”,麋鹿数量增长36倍,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
转型发展
绿色崛起成为重要底色
“希望湖北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使湖北经济更好、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实力更强。”
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荆楚儿女的共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
根据最新公布的《湖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湖北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
到2025年,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重点城市及重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
产业升级,绿色新风扑面而来。
化工产业是宜昌的支柱产业,这里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然而,每制取1吨磷酸,就会产生约5吨磷石膏,成为长江大保护“不可承受之重”。
近年来,兴发集团累计投入近60亿元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成功研发的高科技黑磷制品每克价格5000元,实现了产品从论吨卖到论克卖。
黄石是工业之城,全国重要的制造基地,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历史悠久、工业体量庞大。依托现有的制造企业基础,黄石推进原材料工业加速向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特色化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黄冈通过强化“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对已建化工园区开展合规化认定,高标准打造绿色园区。
水清岸美、绿道茵茵、风景如画,一幅幅绿色画卷正在荆楚大地、长江两岸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