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院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对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擘画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对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4年多来,组织开展一系列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学术工程,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成果,值得肯定。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五年踔厉奋发,五年勇毅前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历史研究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肩负起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的重任,践行使命担当、勇立时代潮头、引领学术发展,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努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
呈现新局面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的根基,从历史深处把握人类发展大势,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探索历史本源、揭示历史规律、辨析历史大势,是新时代历史研究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时代责任。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亲切关怀下,2020年6月,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正式启动,同年8月“中华民族史”纳入工程且一体推进,引起全国史学界的极大关注和热烈响应,成为新时代中国史学建设发展的大事。200余位历史学专家学者组成的主撰团队,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精品力作的重任扛在肩上,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时代通史编纂工作中。纂修工程旗帜鲜明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运用断代史和专门史相结合的创新体例,将通过36卷的鸿篇巨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上起远古下至党的二十大的全部历史,如此长时段、完整的历史书写在我国通史类著作中是第一次。在全国专家学者通力合作下,《(新编)中国通史》(《中华民族史》)纂修工程顺利推进,进展良好,产出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如即将与公众见面的《(新编)中国通史纲要》和《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为了更好提高研究水平,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学科建设全面开启,以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国内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0余位学者共同参与编纂、全面注释与校点的《今注本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史学重点项目稳步实施,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代表的重大考古学项目持续推进。随着一大批史学新成果、考古新发现的不断问世,新时代中国史学建设步入快车道:断代史及政治制度史、经济史、文化史等传统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全球史、医疗史、环境史、心理史、情感史、记忆史等新兴学科方兴未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逐渐融入史学研究,新时代中国史学呈现出全新局面。
展现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希望我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时进一步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任务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历史研究院建院伊始,就把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融合作为重点工作目标,经过新设、调整、撤并近40个研究室,完成了学科调整,为打造以融合发展为特征的新时代历史学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在全国史学界形成引领示范效应。全国各史学科研机构和教学单位展开广泛的学科整合和优化,新型的历史研究院和历史学院纷纷展现新面貌新作为。多学科相互融合,成为新时代中国史学最显著的学术特征。
2020年4月,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正式启动,确立以推动新时代史学融合发展为重要目标之一,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设置选题,组织全国史学精锐力量开展跨学科、跨时空、跨领域的融合性研究,重点解决历史上的疑点问题、现实中的热点问题、理论上的难点问题,推动史学专家开展创新性史学研究。研究专项实施近四年来,设立9个专题,立项122个委托项目和71个重大招标项目,全国近200位学者作为首席专家担纲课题主持人,研究内容覆盖中华文明起源、国家治理、社会形态、清代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复兴、西方史学思潮等诸多方面。
随着学科建设步伐的加快,在重大项目牵引下,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展现多学科融合研究的重量级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元素》《中华民族复兴史》《清代国家统一史》《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中国历代治理经验研究》《中国近代思想通史》《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史》等重大项目结出丰硕成果。《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100册)、《近代青海考察记和调查资料汇编》(40册)、《中国近代医疗卫生资料汇编》(30册)、《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12册)、《中国抗日战争史》(8册)等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陆续面世,中国特色历史学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脚步。
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历史研究院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新时代中国史学在经世致用上不断展现新作为。
以党的创新理论筑牢思想之基,是新时代中国史学最鲜明的政治本色,也是新时代中国史学在前行路上不迷失、不偏航的根本保障。中国历史研究院鲜明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旗帜和灵魂,明确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战略目标。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办的“全国历史学专家学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座谈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全国史学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上,全国历史学专家学者畅谈对贺信精神的体会,交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和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的心得,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中国史学力量,转化为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潜心治史、不懈创新的强大动力。
加强中华文明史研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史学提出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的制高点,深刻洞察文明交流互鉴对于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历史研究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凝聚全国史学精锐力量,着力开展中华文明史研究。大力实施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中国考古研究专题”,围绕人类起源、纺织考古、高原丝绸之路、水下考古等多个领域,先后立项十多个重大招标项目。这不仅有力推动了若干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还通过将考古学和中国史相互融合,在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上实现了突破。正在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在二里头、陶寺、新砦、石峁等一批代表性遗址开展发掘和研究,进一步实证了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进一步探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新时代中国史学秉持经世致用优良传统,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共振。今天,古老的历史学在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中展现出充沛活力,在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