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资政参考

砥砺奋进七十载 跨越发展谱华章——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北发展的历程、成就与启示

发布日期: 2019-09-30 来源:

  

  从1949到2019,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走过了70年光辉历程。

  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新中国却用7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以无比辉煌的成就让世界看到了“带着电闪雷鸣的变化”“如朝阳喷薄般的希望”。70年来,地处内陆腹地的湖北,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与共和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谱写了一曲曲奋发图强的壮丽乐章。荆楚大地的沧桑巨变,生动印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生动注脚。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巨大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生命力,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

  一、70年湖北步履铿锵 

  特殊的时间节点,总会勾起人们厚重而难忘的回忆。

  从1840年到1949年,由于西方列强的一次次入侵,加之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制度的落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是当时中国的真实写照。“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直面“千年未有之变局”,不甘落后、不甘沉沦的荆楚儿女,为挽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同全国人民一道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湖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迎来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光明前景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始终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年的5月16日,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胜利炮声中,华中重镇武汉解放。5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带领湖北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壮举,揭开湖北历史新篇章。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湖北人民用了3年时间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稳定经济社会秩序,完成土地制度改革,初步治理荆江水患,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1953年开始,贯彻执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湖北两度成为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基地。“一五”计划期间,以武汉地区为中心,以冶金、机械工业为重点,围绕国家安排的重点项目建设,着重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在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基本建设,沿江滨湖地区进行防洪排涝“关大门”,在江汉平原北部及缺水地区则兴建水库,抗旱灌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三线建设”后,湖北再次成为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地区,“三五”至“五五”计划期间,其投资规模在全国各省市的位次分别居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一位。以冶金、铁路、电力、汽车工业为主体,建设中心开始由武汉地区逐步向鄂西、鄂西北地区转移,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有200多个。同时,农业方面一方面继续以水利建设为主,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普遍展开了小化肥(小氮肥和小磷肥)、小农机、小水泥、小煤矿、小水电等地方工业的建设。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及社会长远发展需要,党和国家还在湖北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湖北人民白手起家、斗志昂扬、奋发进取,不断创造奇迹:荆江之滨,建起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展现了新中国整治长江千年水患的磅礴气势;武钢、武重、武船等“武字头”国企挺起中部工业脊梁;万里长江第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以“一二三”工程(武钢一米七轧机、二汽、三三〇工程)为龙头,奠定湖北工业基本格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湖北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工业基地、农业基地、原材料基地、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任何伟大事业都有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同全国一样,由于主观主义的偏差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湖北社会主义建设受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干扰破坏,一度遭受严重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并不是永远不犯错误,而是从不讳疾忌医,敢于承认错误,勇于纠正错误,确保我们的事业最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东方风来满眼春。”1978年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国人民自此走上富起来的康庄大道。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湖北人民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承担了多项全局性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使命。改革开放初期,湖北率先探索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起到了“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进入新世纪,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湖北着力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湖北积极承担“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改革试验任务,大力推进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湖北勇立潮头竞风流,亮点纷呈:武汉“两通”起飞,打开内陆开放的大门,汉正街打造“天下第一街”,成为全国商品流通改革的典范;沙市勇立潮头,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第一个“洋厂长”形成“格里希效应”,引领企业界广泛关注与效仿;建立全国第一对中美友好省州关系、江汉关复关,见证开放历程;全国商业第一股横空出世,引领国有商业企业改革潮流;长江三峡工程截断大江洪流,高峡出平湖百年梦圆;南水北调,一库清水润泽京津;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创造“光谷速度”,开启湖北“追光”时代;全面取消农业税,率先实施乡镇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改革体制、改善环境、改变作风和培育市场主体,“打基础、管长远”工作喜结硕果;“两圈一带”战略稳步实施,东湖高新区成为全国继中关村之后又一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开创了湖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创造出许多具有全国典型意义的先进经验,推动湖北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的历史转变,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飞跃,荆楚大地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共和国版图的中部奋力崛起。

  “无边光景一时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拉开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大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湖北工作高度重视、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于2013年7月、2018年4月两次视察湖北,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提出“四个着力”“四个切实”重要要求。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湖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新征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坚守“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底线一寸不让,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与国家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发展战略紧密衔接,推进“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湖北区域协调发展。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扩大更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民生事业取得新成就。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永葆革命本色,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发扬务实重行的工作作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促成一系列历史性变化。荆楚大地涌动起新一轮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浪潮,展现出欣欣向荣、气象万千的动人图景。

  二、70年湖北沧桑巨变 70年一路走来,湖北和全国一样,取得了令人自豪的辉煌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极目楚天舒”“旧貌换新颜”。 

  一是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地区生产总值全国第七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的建设和发展在一片废墟中起步,不断创造奇迹。70年来,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极大改观。1952年湖北经济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最好水平,当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4.51亿元,到1978年达到151亿元。改革开放后,湖北发展步伐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到2018年达到3.94万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215倍。1979年至2018年,湖北GDP年均增速10.5%,高于全国9.4%的水平。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307.03亿元,比1952年增加了3303.22亿元。从在全国的位次来看,2015年湖北GDP挺进全国第八,恢复到历史最高位次,2016年第一次跻身全国第七、中部地区第二。从人均GDP来看,1952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仅90元,处于极度穷困状态。1978年达到332元,到2018年达到66616元。按官方汇率计算,为10066.79美元,在全球属于第五档(即人均GDP在8000-10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偏上国家和地区收入水平。70年来,湖北基础服务的供给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九省通衢”升格为“九州通衢”。铁路运营里程从1949年342公里提高至2018年4341.7公里,净增3999.7公里。2009年12月,武广高铁开通,湖北在全国率先进入高铁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全省通车公路总里程由1949年不足千公里上升至2018年的27.5万公里,居全国第三位,其中高速公路6368公里,居全国第八位。农村公路建设成就尤为喜人,通车里程达24.1万公里,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三。湖北的城镇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左右,提高到2018年底的60.3%,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

  二是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的历史性跨越。经过70年的接续奋斗,湖北在一穷二白、底子薄弱的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56.7:15.6:27.7,调整为2018年的9.0:43.4:47.6,实现了从“一三二”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供给能力日益提高,粮食、油料、生猪、淡水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0多年居全国第一。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贡献突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只有钢铁、电力等少数行业支撑,如今形成了以汽车、农副食品加工、电子、化工、建材、机械、纺织、烟草、电力和医药等千亿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一批批新兴产业崛起,一个个优势产业迈向高端。国家存储器基地、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航天产业基地四大产业基地加速建设,开始进入产出期,站在国际前沿的“芯屏端网”等战略产业集群已现雏形。2018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598家,东风汽车集团、九州通药业集团、卓尔控股等10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居中部六省第一位。全世界大跨度桥梁一半是“湖北造”,六成中国高铁是湖北设计,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光电子产品技术走向全球,越来越多的“湖北智造”走向世界。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1952年上升19.9个百分点。从农重工轻到三产协调,湖北经济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所迸发的新动能后劲更足、态势更强、基础更稳。特别是体现技术升级的高技术制造业、体现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体现综合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均实现较快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3.8%、20.8%和33.3%。在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神舟飞船、航母、蛟龙号深潜器、大飞机等大国重器中的湖北身影、湖北元素频频亮相,为全国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湖北力量。以“芯屏网端”产业集群为代表,湖北在全国乃至全球参与竞争的引领性产业,正在构筑湖北经济发展的新势能,形成核心竞争新优势。

  三是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70年来,湖北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生活品质日新月异,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多年来,湖北用于改善民生的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75%以上,居民收入持续跑赢经济增速。2018年,全省从业人员3580万人,比1952年、1978年分别净增2560万、1670万人,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处于2.49%的低位。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013年至2018年,全省累计减贫555.6万人,年均减贫92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底的18.8%下降至2018年底的2.4%。全省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454.63元、14977.82元,均是1980年的80多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30,分别比1980年、2012年缩小0.13个、0.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89.2%下降到2018年的69.6%。全省人平储蓄达到44531元,是1978年的2969倍。人均住房面积从1980年的仅6.8平方米,扩大到2018年的42.77平方米,是1980年的近6.3倍。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助力车再到汽车,以及高铁、动车、飞机,老百姓出行空前方便。2018年,全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59.18部,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6.34辆,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4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剧场、影院、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文化娱乐场所大幅增加。人民的身体素质日益改善,物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预期寿命不断延长。1953-1982年间,湖北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6.6岁,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95岁。

  四是实现了从落后封闭到创新开放的历史性跨越。70年来,湖北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创新开放不断迈向新台阶、取得新进展。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创新资源富集地,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七位。全省有高校128所、科研机构2340家、科研人员近24万人。“两院”院士、“973”首席专家、“国家杰青”及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的数量,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获国家科技经费额等重要创新指标均稳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全省国家级高新区达到12家,数量居全国第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居第五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597家,位居中部第一。湖北有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它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第四极,已聚集60多家互联网领军企业“第二总部”和2000多家“互联网+”企业。湖北是全国重要的高铁网中心、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沿长江黄金水道“江海直达”太平洋,接丝绸之路中欧班列(武汉)直达欧洲和中亚,69条国际客货运航线架起湖北与全球联通的空中桥梁。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15个进境商品指定口岸、5个国家开放口岸、5个保税物流中心、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支撑起湖北开放新格局。湖北进出口总值由1953年的0.82亿美元到2018年528亿美元,增长643倍。湖北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英国首相、印度总理、德国总理等多国政要接连造访。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汉举办在即。湖北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关系,与42个国家的26个省(州、大区、县)74个城市建立了100对友好城市,外国驻汉总领馆数量居中部第一。14771家外资企业落户湖北。世界500强企业中296家投资湖北。湖北实际使用外资981.5亿美元,居中部第一。湖北海外直接投资已遍布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非金融类境外企业856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69.4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稳居中部首位、全国前列。湖北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随着一批大项目、大工程竣工,湖北企业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靓丽名片。不沿边、不靠海的湖北正大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三、70年湖北宝贵启示 回望70年波澜壮阔、砥砺奋进的历程,有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湖北的每一次深刻社会变革、取得的每一项历史性成就,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在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指引下取得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湖北发展、关心关怀湖北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北,为湖北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定策。湖北70年走过的光辉历程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进程,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湖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70年奋进历程充分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只有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我们的事业才会有可靠的定盘星、压舱石、主心骨,“中华号”巨轮才能沿着正确方向驶向胜利的彼岸。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

  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荆楚大地70年沧桑巨变是新中国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荆楚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立潮头、披荆斩棘,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次次砥砺前行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时代是出卷人,中国共产党人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中国一路走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和价值取向。正是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共和国才顺应时代潮流,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以人民群众评判为第一标准,依靠人民的力量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以推进,努力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同全国一样,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湖北70年奋进历程,就是一部致力于改变落后面貌、加快经济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是湖北发展实践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仍然是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什么时候都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筑牢湖北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湖北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推动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改革开放是一所伟大学校,教育了湖北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思想解放是湖北改革开放发展的动力所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湖北发展活力之源,对外开放是拓展湖北发展基础平台和战略空间的基本途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前进道路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我们党带领饱经沧桑的国家走出苦难、走向辉煌,用短短数十年走过西方国家二三百年历程,靠的不是空想清谈,而是实干苦干。70年来,湖北人民面对1954年、1998年特大洪水等自然灾害袭击,面对国民经济调整恢复的严峻考验,面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压力,面对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和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社会阶层转化等新形势,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就是靠实干苦干,顶住了一个又一个压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了一个又一个考验,不断把湖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今天,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如此接近,但“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踏踏实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好,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出实招、鼓实劲、办实事,以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拿出“撸起袖子、甩开膀子”的干劲、“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拼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奋斗的征程总是在前后相续中迎来新的出发。躬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决胜全面小康胜利可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曙光在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灿烂的前景。中流击水正当其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传承荆楚红色基因,抢抓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部地区崛起历史性机遇,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的湖北乐章,绘就高质量发展的荆楚画卷,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续写更加美好的明天!

  (执笔人 邹东山)

Copyright @2014-2024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