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鄂豫皖苏区为何“28年红旗不倒”

发布日期: 2019-12-07 来源:

  刘 澈  

  鄂豫皖苏区一面控制平汉铁路,一面可以截断长江交通,“有直接威胁武汉进而与全国红色区域打成一片的前途”的重大作用。鄂豫皖苏区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活动,走出了1位元帅、570位开国将领,200万人参与战斗,100多万人牺牲,涌现出像吴焕先家族、大别山“江姐”晏春山和蔡申熙等众多英雄烈士。毫不夸张地讲,鄂豫皖苏区“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岭岭书丰碑”。

  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区域建立的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鄂豫皖苏区在坚守革命老区、创建革命新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川陕和鄂豫陕根据地就是在鄂豫皖苏区被围剿时逐渐建立起来的。

  另一方面,鄂豫皖苏区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活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落脚地。

  鄂豫皖苏区形成以后,起到了一面控制平汉铁路,一面可以截断长江交通,“有直接威胁武汉进而与全国红色区域打成一片的前途”的重大作用。历史功勋的背后,离不开革命先烈、革命先辈付出的巨大牺牲,离不开老区父老乡亲的宝贵支持。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期间,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缅怀为革命胜利作出牺牲的革命先烈。他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处于三省交界地,适宜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游击作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宣告国共第一次合作全面破裂。中国共产党在汉口紧急召开关系党和革命命运的重要会议——“八七会议”。

  在这次会议的精神指引下,1927年11月3日,大别山地区中共黄麻特委成立,任命潘忠汝、吴光浩为正副总指挥,随后成功发动黄安、麻城武装起义,占领县城。1928年初,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随后将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创立鄂豫边革命根据地。

  1929年5月,大别山地区中共商罗麻特委成立,任命徐子清、肖方、周维炯、徐其虚等人为正副总指挥,并在鄂东北特委与豫东南特委积极策划下,成功发动商南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初步形成豫东南革命根据地。

  1929年5月,中共安徽临时省委在皖西六安、霍山地区县委的领导下,成功发动六霍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三师,初步形成以金家寨为中心的皖西根据地。

  成功发动黄麻、商南和六霍三大起义之后,1930年2月,党中央决定将三块根据地整合,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郭述申任书记。

  3月18日,又把大别山地区红军第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任命许继慎为军长。

  6月,鄂豫皖苏区在光山县王家湾召开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鄂豫皖苏区工农民主政府,选举甘元景为主席。至此,鄂豫皖苏区实现了完整的制度架构。

  鄂豫皖苏区处于三省交界地,位于桐柏山和大别山中心区域,紧邻太行山、伏牛山、嵩山等,依托山区、山脉等有利地形,适宜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游击作战。

  同时,鄂豫皖苏区向南可直抵汉口,向东可控制或威胁津浦铁路,向北可控制或威胁陇海铁路,向西可控制或威胁平汉铁路,还能与在江南抗战的新四军主力进行联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承担中共中央新址的重要职责。

  此外,鄂豫皖苏区成立后,在党的建设、思想宣传、法制建设、财政工作、金融工作和教育工作等方面开了先河,在党史党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红军长征后,在敌后保存这样一支红军队伍,是很了不起的”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先后进行了五次反围剿和游击战役。

  1930年11月,蒋介石命令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负责,以李鸣钟为鄂豫皖地区绥靖督办公署督办,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一次大围剿。我军自罗山南下,经过姚家集、黄安、谢店和新洲四战,给予敌军当头一击。12月上旬,敌军以8个师、3个旅将近十万人的兵力,以左、中、右三路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合围。我军集中兵力打击敌军第四十六师,经过在东西香火岭8个小时的激战,歼灭敌军3个团,毙俘敌军3000余人,敌军第一次对鄂豫皖苏区围剿被粉碎。

  1931年3月,敌军集结30万部队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这次战术采用“追堵兼施”。我军首先重点攻打皖西根据地的敌军,进而各个击破围堵。独山镇之战,不到4个小时就歼灭敌军一个团,毙俘敌军2000多人。之后,在浒湾、黄安地区也歼敌无数,让第二次围剿破产。

  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黄安县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政治委员,红军人数达到3万。

  由于九一八事变造成敌军内部意见不一致,第三次围剿迟迟没有开始。我军果断出击,先后发起黄安、商潢、苏家埠和潢光战役,共歼敌约6万人,破坏敌军第三次围剿计划。此时,鄂豫皖苏区进入全盛时期,人口达到350多万,兵力达到4.5万。

  1932年12月,蒋介石坐镇汉口,调集26个师5个旅展开围剿。时任鄂豫皖苏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无视敌强我弱形势、盲目轻敌,犯下冒险主义、逃跑主义、拼命主义的错误,致使鄂豫皖苏区绝大部分地区丧失,造成第四次反围剿失败。

  1933年夏,敌军调集10万军队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开始采用内线单纯防御作战方案,致使鄂东北、皖西北革命根据地遭受重创。我军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决定采取主动灵活的游击战打击敌人。战术方针的转变和便衣队的发展,扭转了第五次反围剿的不利局面。

  1934年12月,按照中央的指示,鄂豫皖苏区主力部队打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红旗实行战略转移,剩下的红军部队开始了艰苦的游击战争。在此期间,鄂豫皖苏区组建了以高敬亭为政委的二十八军,并大力发展便衣队,最多的时候发展到89个,星罗棋布地分布于边区22个县境,开创了“便衣队是地方党政军三位一体的组织,是以地方工作为主的武装工作队”,坚守了革命老区,威慑了敌人。

  周恩来曾这样评价鄂豫皖苏区的游击战:“红军长征后,你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斗争,你们的功绩很大,你们在敌后保存这样一支红军队伍,这是很了不起的。”

  七七事变爆发后,停止一切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高涨。1938年春天,鄂豫皖苏区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为司令员,林维先为参谋长,萧望东为政治部主任。支队共计3100人,主要在皖中、皖东抗日前线进行军事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没过多久,蒋介石公然推翻“政协决议”,于1946年6月26日发动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的军事行动。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采用声东击西的突然袭击方式,从东阿至濮县300余里的战线上歼灭5.6万名敌军,成功打通了进军大别山的重要通道。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战胜重重障碍,顺利渡过淮河,解放宁陵、睢县等重要地区,歼灭敌军3万余人,建立33个人民民主政府,成功地进入大别山地区。

   坚持“22年武装斗争不断”,可谓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在革命斗争中,鄂豫皖苏区走出了1位元帅、570位开国将领,200万人参与战斗,100多万人牺牲,涌现出像吴焕先家族、大别山“江姐”晏春山和蔡申熙等众多英雄烈士。毫不夸张地讲,鄂豫皖苏区“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岭岭书丰碑”。

  新时代,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可以在鄂豫皖苏区找到很多可贵的素材。

  例如,被毛泽东表彰为“长征先锋”的吴焕先,出生于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的主要创建者。

  1934年,吴焕先带领军队从罗山县何家冲开始长征,沿途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激烈交战,最终冲破围剿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扩大了我军人数。

  1935年8月21日,吴焕先在与陕甘红军会合的过程中,为了掩护大部队渡河与敌军发生激战,不幸身中七枪,在甘肃泾川县壮烈牺牲,年仅28岁。在革命征程中,吴焕先先后有6位亲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不愧为满门忠烈。

  女英雄晏春山被誉为大别山“江姐”,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光山县弦南区四乡苏维埃妇女主席,先后参与柴山保根据地建立和“白沙关暴动”。1935年5月,不幸被敌人抓捕。在敌人逼迫带路寻找大别山地区游击队的路上,她高呼口号、跳崖牺牲。

  广为人知的许世友将军,是大别山地区新县人。1927年,许世友在参加黄麻起义时,他的母亲被敌人抓走并遭到严刑拷打。许世友听到母亲被敌人抓走的消息后一怒冲天,写信给敌人头目李静轩,让他马上放人,不然让他血债血还。李静轩见信后吓得坐立不安,不得不把许世友的母亲给放了。

  出生于湖南醴陵的蔡申熙,曾指挥鄂豫皖苏区多次反围剿战役,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并为我军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家。1932年10月,他在指挥两河口战役时不幸身负重伤。在自己危难的时刻,他表示干革命总是要有牺牲的,要求家人始终跟党走;之后,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而不幸牺牲。

  鄂豫皖苏区是全国唯一坚持“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的革命老区,可谓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追忆这段峥嵘岁月,重温鄂豫皖苏区的光辉历程,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来源:《解放日报》

Copyright @2014-2024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