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汽车制造厂“两下三上”的选址历程(二)
发布日期:
2024-04-16
来源:
《百年潮》
陶维平 刘明辉 左芳
第二次“上马”与“下马”
1958年至1960年,在全国“大跃进”形势下,党中央又正式提出了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一方面,“大跃进”导致经济建设资源的透支,汽车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当时全国年产汽车仅1万辆,汽车缺口再次引起中央的重视。另一方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如何安排回国部队也是中央需要考虑的问题。1958年6月,毛泽东提出调回国志愿军队伍一个师到江南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说:“长江流域就湖南没有大工厂,第二汽车制造厂就建在湖南吧”。同年年底,一机部六局(汽车局)组织力量在湖南开展了选址工作。
二次上马后,厂址初定于湖南常德。1960年2月3日,六局以〔1960〕六基22号“关于湖南汽车制造厂建厂若干问题”报一机部基建局和计划司。报告说:1958年底至1959年初,(六局)张逢时局长曾去湖南选址,向计委报告长沙和常德两地,若1959年上马,则主张长沙。最近中南区规划会议上否定了长沙,初步确定在常德。确定长沙或常德与建厂进度有关,故建议尽速确定。在长沙附近三十公里的榔梨市选厂,但看后不理想。后考察了长沙近郊、常德、德山,但均因不通铁路而未定下来,随后又踏勘了岳阳、湘阴。1960年2月16日,六局以〔1960〕六基0054号“关于第二汽车制造厂建厂问题”报饶斌同志(时任机械部副部长),报告说:关于厂址问题,湖南省偏向常德,经李富春副总理指示,为了考虑国防安全,有意将湖南汽车厂放在湘西的芷江、新化一带,局拟派人勘察厂址,以后另报。1960年2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六局同湖南省机械局共同组成选址工作组,先后踏勘了常德、芷江、怀化、溆浦、新化、邵阳等地,并于3月2日完成厂址选择报告,报送湖南省委和一机部党组。报告说:关于厂址1959年曾进行过勘察,当时选了长沙与常德两地,但未定案。中南大区会议鉴于工业布局及国防要求,对该厂址重新进行研究,提出在常德并在湘西进行选址。报告对踏勘的地区进行了分析,怀化地形不够开阔,场地有被水库淹没的可能,不宜建厂。邵阳地形狭小,无合适场地可供建厂。芷江与溆浦两地情况基本相近,国防条件较好,但芷江只有城东三里坪的旧飞机场可以利用,溆浦也只有城东北桥江附近的旧飞机场可布置厂址,但两地均为大型机场,需总参决定,比较困难,另外两地正修的铁路工程艰巨,赶不上建厂进度。新化的地形复杂,所选的城东灯原公社地区,土方量大,柘溪水电站完工后回水淹没的范围还有待查清。报告最后认为,芷江、怀化、淑蒲、新化、邵阳等地建汽车厂不适宜或者目前条件较差,故此厂址仍以选在常德为宜,同时报告还详细阐述了常德建厂的有利条件。1960年3月15日,选厂小组将拟选常德建厂的请示报部(文中的内容同3月2日的选址报告基本相似),报送了一机部。报告最后提出,认为第二汽车制造厂建在常德为宜,但请铁道部尽快修建长沙至常德铁路,请水电部将余塘冲水电站列入项目。1960年4月19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意方案,并报请国家计委和建委,请审批常德厂址。
在选址的过程中,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筹备机构还根据第一机械工业部意见,为了争取以高速度建成湖南汽车厂,设计采用第一汽车制造厂车厂翻版,产品型号不变,规模暂按年产7.5万辆考虑,这样设计大幅缩短了周期,只待厂址确定,即可迅速开始建设。关于专业厂,拟设铸、锻、装配、机械装配、配件、附件、标准件、车轮弹簧,机械修理、工具共十个专业厂。
为了筹建第二汽车制造厂,一机部还办了一个800人的技工培训班。但由于国家当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所以二次上马一直没有付诸实施。关于这次来去匆匆的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动议,后来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五人小组成员之一的陈祖涛回忆说:“1960年,就在我们选定厂址,各项筹备工作开始运转的时候,上面突然宣布,第二汽车制造厂不建了。当时没有多说原因,我们只是普通的技术干部,也不可能知道过多的深层次的原因。现在当然明白了,原因就是1958年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又遇上三年的自然灾害,再加上我国和苏联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执加剧,直接影响了两国关系,苏联的各项援助都停止了。天灾加人祸,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空前的危机,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全国的人都在饿肚子。经济紧张到了这一步,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各项建设只有停下来了。于是大批建设项目下马,第二汽车制造厂是花钱大户,当然难逃此劫”。
(来源:《百年潮》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