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三年“唤醒”200多封红色书信

发布日期: 2023-11-27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柯称 晏亮 刘茜

  “慰牺牲者之灵,随幸存者之愿。”这是开国中将周希汉在一封书信中的一句话,也是长江大学“信·荆楚”团队开展《信·荆楚——湖北籍共产党员英雄模范百封书信整理研究》项目的初心。

  三年来,“信·荆楚”团队奔走荆楚各地寻信、解信、传信,用20多万字的文稿和系列宣讲活动,“唤醒”200余封红色书信。日前,该项目参加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从40余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红色专项活动特等奖。

“信·荆楚”团队参加第十八届“挑战杯” 受访者供图

寻信 将“珍珠”串成“项链”

  “湖北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从1921年到1949年,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共370多万人,其中来自湖北的就有70万。”11月14日,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宋沅泊对极目新闻记者说。三年前在校学习期间,她和两名同学一起成立“信·荆楚”团队,开展红色书信搜集、整理、解读工作。

  一开始,寻信工作主要在网上进行,但很快遇到局限,团队成员决定走出去。

  2021年暑假,宋沅泊来到监利博物馆。这里珍藏着“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一封书信。“那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但一路上很有使命感,觉得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的。”宋沅泊说。在这里,她还搜集到其他暂未公开的红色书信。

  此后,“信·荆楚”团队成员不断增多,队员们也走得越来越远。同学们从公开报道、书籍杂志中寻找线索,再走进博物馆、档案馆、烈士故居,为一封封红色书信拍照留档,将这些“珍珠”串成精美的“项链”。

  团队指导老师、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小燕介绍,三年来,“信·荆楚”团队成员跋涉6800余公里,深入黄冈、襄阳、随州等湖北18个县市区寻访调研,先后觅得近百人的红色书信200余封,其中不乏若干首次面世的珍贵书信。

  这些信跨越百年时光,大部分是湖北籍革命先辈所写,例如李汉俊写给伙友的信、陈潭秋写给哥哥的信、杜永瘦写给妻子的绝笔信、周希汉写给侄子的信、萧楚女写给革命同志的信。还有一些近现代英模人物的信,例如张富清写给永丰战役烈士的信、汪勇写给女儿的家书……

解信 一字一句都饱含深情

  仅仅将红色书信电子化保存,还达不到“唤醒”的目的。“信·荆楚”团队投入大量精力,对这些书信进行了解读。

  解信往往比寻信更困难,首先面临的难题是内容辨认。这些信大多年代久远,难免有破损、掉色,而且行文习惯和现在有很大区别,有的信还是在艰苦条件下所写,字迹比较潦草,难以辨认。

  比如,在解读陈秀山的书信时,有一个字恰好在破损的折痕处,很难辨认。团队成员推测,这个字是提手旁,并且是一个动词。于是,他们找了很多提手旁的动词,根据上下文语境逆推,并向专家求教,最终判断那个字是“拆读来函”的“拆”。

  更难的是了解书信背后的故事和写信人的全貌。宋沅泊说,解一封信要花费大量时间,她除了泡在学校图书馆翻党史、地方志等资料,查找知网,请教校内外专家,还浏览了多所高校的线上图书馆。

  在解读徐向前元帅夫人黄杰的一封信时,宋沅泊连续熬了几个晚上。“到了深夜很困倦时,我就听一听《钢铁洪流进行曲》,立马又有劲了。”宋沅泊说。解信过程不容易,但能收获和革命前辈“神交”的幸福感。比如,因为这封信,她第一次了解到黄杰和徐向前的革命爱情,读到他们在河边散步的情节时,历史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除了广泛查找资料,团队也进行了广泛的实地探访,亲身感受书信背后的历史。在麻城寻找周希汉将军故居时,他们因为迷路,在蜿蜒的山路上兜兜转转两个多小时;在红安走访革命烈士后代时,他们听当地老人用方言骄傲地唱“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正是因为这样,“信·荆楚”团队出版了20万字的红色书信研究著作《信·荆楚——湖北儿女笔下的红色追寻》和1.5万余字的调研报告,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

传信 生动教材影响更多人

  红色书信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团队成员高思睿说:“我们不只是简单地整理信件内容,更想让红色书信背后承担的情感被看见、被传承。通过人物读懂历史,透过书信品味荆楚。”

  刘小燕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红色书信,“信·荆楚”团队走进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生命长江”,走进48所中学,走进基层社区、农家院落,开展读信分享会。目前,团队共开展“唱读讲传”活动60余次,受众4000余人。他们还利用实习机会,把红色书信带进了多所学校的思政课堂。

  今年长江大学举行的荆州市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在党史课环节,“信·荆楚”团队的大学生们变身“导师”,带着红色书信走上讲台。“一个半小时的分享过程中,很多人热泪盈眶。课后,校领导们反响热烈,说这是一堂最生动的党课。”刘小燕说。

  湖北知名专家、湖北大学教授田子渝,对“信·荆楚”团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该项目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和主旋律,让党史更有温度、更见深度、更显力度,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来源:楚天都市报)

Copyright @2014-2024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