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湖北党史 >  交流平台

北京打造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

发布日期: 2023-11-27 来源: 北京日报

李祺瑶

  繁华的西单商圈,蒙藏学校旧址里,时光放慢了脚步,700余件实物、照片、文献和档案,复原出百年红色“课堂”;海淀区成府路路口附近,两栋居民楼间,一座古朴的小车站,承载了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壮阔历史;宛平城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变身党史教育课堂,中小学生在此汲取向上的力量……这些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沉睡到苏醒、焕发出蓬勃活力的地方,经过整体发掘、保护,如今成为北京的文化新地标,展现着时代风采。

  近年来,北京市以首善标准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构建点、线、带、片贯通的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格局,形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使古都底色愈加鲜明,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红色家底不断丰富

  百年前,一群少数民族青年从蒙藏学校出发,将红色火种播撒到大江南北。今年3月,经过保护修缮的蒙藏学校旧址以新身份开放。一进院落内,民国时期风格的门窗,宛若打通了时光隧道——窗外,观众漫步凝思;窗内,进步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课堂得以复原。

今年3月,经过保护修缮的蒙藏学校旧址以新身份开放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文物保护建筑师张光玮参与了蒙藏学校旧址保护修缮与环境整治技术方案的制定,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过往时光被悉心找回。“依据史料推测,当年学校为了扩大使用面积和采光,对古建筑进行了改造,修缮时就回应了这段历史。”她说。

  开放至今,蒙藏学校旧址已累计接待观众近25万人次,展厅成了最生动的课堂。

  “这是我们当年上课的教室,那时我和你们一样大。”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佟丽娟带着学生们走进展厅,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史料档案,都是最鲜活的“教材”,她向学生们娓娓讲述:这里是中国第一所民族学校,乌兰夫、荣耀先、多松年等一批少数民族青年由此走上革命道路,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光辉印记,“民大附中也曾在这里办学,如今作为一处革命旧址,她承载的意义更深,展览中凝聚的内容更丰富。”

  蒙藏学校旧址只是一个缩影。从2020年3月起,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包括北大红楼、李大钊故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等31处旧址,目前已开放14处,累计接待观众量超过600万人次。

  一段段革命记忆不断丰富着北京市的红色家底。2021年至今,北京市先后公布两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88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646件/套。北京市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李粮企说,北京市“以保促用”分类打造提升革命旧址,不断推动革命文物对社会开放,“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对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充分挖掘首都特色红色资源,形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合力,真正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用心讲好红色故事

  中共中央“进京赶考”抵达北京的第一站——清华园车站旧址的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建设以来取得的又一阶段性成果。

  昔日杂乱的环境焕然一新,新铺的步道随着颇具年代感的铁轨向远处延伸,时光在此轻柔交织,如今这里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打卡地”。“车站旧址里鲜活的历史场景、丰富的史料呈现,让人印象深刻。”北京大学学生邓贞志说,“路过旧址时,总会联想起先辈们走过的道路,更觉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修缮后的清华园车站

  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装入一座仅210平方米的车站旧址,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找寻更多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细节,从2022年开始,香山革命纪念馆成立展览筹备小组,分赴中央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中国铁道博物馆、平津战役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等全国近20家档案馆、文博单位,收集文物和史料。香山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都斌说:“新发现的诸多史料,让历史以更生动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以这座车站为起点,一路向西至颐和园益寿堂,再到中共中央香山驻地旧址、香山革命纪念馆,“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重要点位实现“穿珠成线”,全貌亮相。

  “赶考路”上,每一段故事、每一件展品都是用心考证的。颐和园内,一场“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还原了74年前“益寿堂晚宴”的细节:1949年3月25日晚,毛泽东结束西苑阅兵后,在这里与众多民主人士共进晚餐,让民主人士真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通过政治协商建立新中国的诚意。

  如今,益寿堂正殿再次摆起“宴席”,而“出场”的老物件都是按照历史规格复原的——火炉是园藏文物,圆桌、圆凳、餐具、桌布是参考同时期实物仿制的。两张圆桌上,摆放的餐品是颐和园听鹂馆制作的驴打滚、艾窝窝等北京小吃。工作人员介绍,益寿堂不能开火做饭,所有餐饮都是“外卖”,目前复原的是当时民主人士到达前摆好餐具和小餐点的场景。

  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口述故事,带着历史的余温,汇聚起磅礴厚重的红色力量。

“红色名片”与时代同频

  前不久,京报馆旧址迎来落成98周年。1925年10月26日,京报馆正式搬入魏染胡同30号,当时恰逢邵飘萍生日,在一众梨园好友的盛情邀请下,以马连良为代表的京剧大师在京报馆东院举办了简单的堂会。98年后,京报馆旧址里再次传出悦耳的音乐,西城区椿树少年宫二胡班的学生们倾情演奏,为观众带来《万疆》《赛马》《茉莉花》等经典曲目。

京报馆

  革命文物与时代同频,让初心使命代代相传。

  如今,观众走进这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不仅可以通过“百年红色报刊专题展”“邵飘萍生平事迹专题展”等展览,重温以邵飘萍为代表的进步报人的红色往事,还可以“变身”与邵飘萍同时代的记者、学生、上班族等,换个身份逛旧址,了解更多历史细节。

  “这是文物活化利用的新尝试,让展陈内容走出橱窗,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展板背后的故事。”京报馆旧址负责人说,今年该馆被列为北京市“类博物馆”后,与高校、社区等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研学社教活动,覆盖8至20岁的青少年群体,“明年,我们还将推出更多特色活动、沉浸式体验、小记者研学计划,以更多元的方式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放眼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类似的“红色游”热度正盛。今年9月18日,“寻访烽火印迹感悟抗战精神”——携手在京台港澳青年走进北京抗战主题片区活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启动,近30名在京台港澳青年走进红色地标,聆听抗战故事,了解抗战历史。来自澳门的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周永昌心情激动,他说:“相比于课本上的文字,历史现场带给我更大的震撼。我要探访更多的红色遗迹,把革命先辈的动人故事讲给同学、家人听。”

  “觉醒年代”“抗战精神”“进京赶考”……一个个具有深厚影响力的“红色名片”,正成为北京新的文化地标。

  (来源:北京日报)

Copyright @2014-2024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 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