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湖北一江之隔的湖南,以山地、丘陵为主,冲、岭、坪、坡……这些描摹与山有关的地形地貌的地名,装点着美丽富饶的“芙蓉国”。其中,指山间之平地的“冲”最具动感。最著名的当数被称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毛泽东故居“韶山冲”,这栋“一担柴”式的普通江南农舍,成为世人景仰的圣地。距韶山冲东北100多公里,就是杨开慧故居“板仓冲”。从板仓冲往东南20多公里,便是柳直荀故居“方塘冲”。
湘方言多把屋门口的小水坑叫作“塘”。这个被青山翠竹环抱的小山村,一条清澈的山涧潺潺流进冲内一泓方形的池塘,“方塘冲”因此得名。著名学者柳午亭于清光绪年间修建了有上、中、下3栋和天井的砖木结构瓦屋,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共计20间。愤世嫉俗的他,取“方塘冲”谐音,在门庐上书“荒唐冲”名,自嘲为“荒唐者居荒唐屋举推翻旧政的荒唐事”之意,并撰荒唐屋联云:“洪荒宇宙;汉唐规模。”
在池塘边的岩石地上,柳午亭还设计开凿了一口深12米的井,泉水源自石壁中,冬暖夏凉,甘甜可口。以这甘甜的井水制成的剁辣椒、甜酒、腊八豆、坛子菜、腊鱼腊肉等,养育得柳家男儿高大俊朗、才情俱佳;听着野猪、麂子、山猫、云豹瘆人叫声长大的柳家汉子,更是有胆有识、勇于担当。
如今,这方百岁老井依然“健在”,且清泉长流,与池塘水面落差达两米多。而可惜的是,这幢房子的绝大部分随着那个“荒唐”社会而销声匿迹,只有中栋带着满身伤痕顽强地挺到了新中国诞生,并在1998年按原貌修复。现存8间房屋,计274平方米。门楣上额“黄棠山庄”四个字系柳午亭所书,所题门联为家训:“厚德载福;和气致祥。”2006年,“柳直荀故居”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匾额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于1998年亲笔题写。
公元1898年11月3日,一个小生命在这个“前有照(水塘),后有靠(山)”、山清水秀、家境殷实的书香门第呱呱坠地。当时正值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濒临灭亡和现代中国革命的开端,这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年代。这家的父子俩恪守家训,独善其身,不愿抢官夺禄,甘愿做两袖清风的教书匠,深受乡邻钦敬。初为人父的柳午亭,取《荀子·劝学》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之意给长子起名“直荀”,希望他长大后不随俗浮沉,不同流合污。现存故居正中的上下两间为柳午亭家教之处,左为厨房杂屋,右为住房,最侧一间即为柳直荀住房。
按照中国的传统纪年,柳直荀诞生的这一天,是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狗年)九月二十日。那也许是个平淡无奇的日子,苟延残喘的大清王朝的王公大臣们,或许正搁着烟枪津津有味地观看着歌妓们表演。这一年,发生了以和平变法开始、以喋血流产告终的戊戌维新。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逮捕并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重新垂帘听政。
伴随着民族的屈辱、社会的苦难和民众的抗争,柳直荀一天天长大。遵循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基本模式,刚满6岁的他“近水楼台”,进入祖父柳正荣(字襄丞)开设的蒙童馆,摇头晃脑地读起私塾。祖父饱读诗书,为前清举人,是当地颇有名望的一介学究。他认为世上的事情“惟有读书高”,希望后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多读书,对他们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有时柳直荀不遵从他的教诲,或者背不出课文,就要受到处罚,或到山上去松土整田,“劳动改造”;或被罚站在雪地里,受冻挨饿。就在这样带着浓郁封建家长制的学习环境中,聪颖好学的柳直荀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阅读和背诵了大量古代典籍,打下了扎实的根底。
出生于一个贫寒教书先生之家、14岁就嫁给柳午亭的肖氏,是一位典型的家庭妇女,通情达理,贤惠善良,勤劳俭朴,乐于助人,经常周济贫苦乡邻。对孩子们常教以割草、喂猪等劳作,以及讲些忠孝节义、因果报应的民间故事,培养他们懂得应做好人的美德。对儿女也疼爱有加,有时儿子柳直荀被严厉的祖父处以体罚,她总是想方设法为之解脱。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柳直荀从小就喜欢和贫苦农民的孩子一起玩耍,向他们学习种田、养鱼的知识,帮他们放牛、打柴,还常把自家的东西拿去和他们一起分享,关系十分融洽。贫农的儿子董光庭被狗咬伤了腿,无钱医治,柳直荀耐心地给他清洗伤口,把从城里带来的药给他敷上,细心照看,还把家里的发饼拿给他吃,直到伤口愈合才离开。其母亲感激地说:“明哥哥真是菩萨心肠啊!”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生活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由于父亲在长沙城里教书,后又留学日本,柳直荀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跟随祖父和母亲一起生活。从祖父那里,他懂得了做人要清廉正直。从母亲那里,他明白了为人要忠厚善良。从贫苦小伙伴那里,他逐渐建立起对劳动的热爱,养成了勤劳纯朴的品德。从父亲的来信教导和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中,他逐渐萌发了改造社会的雄心。他渴望走出偏僻闭塞的方塘冲,看看小山坳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