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带领下,锐意改革开放,克难攻坚奋进,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谱写了催人奋进的时代华章,在共和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荆楚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湖北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大潮初起,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开放指明前进的方向,再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为全面深化改革“谋篇布局”,改革开放大潮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一潮胜过一潮的壮阔景象。迎着改革的春风,顺着开放的大潮,湖北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昂扬气概,伫立历史潮头,引领时代风气,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砥砺向前。
一、改革开放起步和展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北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的热潮。1979年1月,中共湖北省委召开三届十四次全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决定把湖北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思想的禁锢打开后,改革的春潮迅疾在荆楚大地涌动。
农村改革率先起步。1979年到1984年,湖北在农业领域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先山区、后平原,先包产到组、后包产到户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湖北农村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湖北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土地承包期延长至15年以上,让广大农民吃上“定心丸”;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大力扶持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改革使农民的粮仓满了、口袋鼓了、脸上笑了,人们从改革中看到了希望。
国企改革大力推进。1979年,湖北率先对153家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试点。之后,又相继开展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工作和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湖北还将省辖市直属企业全部下放给所在地管理,促进工业优化组合和横向经济联合。积极推进股份制和发展企业集团的试点。武汉商场成为全国第一家同时拥有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大型股份制企业。这一系列的改革,有效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城市改革先行先试。为了打破条块分割、区域封锁,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决定开展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1年7月,湖北沙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经济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1984年5月,武汉成为全国第一个省会大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湖北作为城市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者,为全国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作出了突出贡献。
对内搞活成功探索。1979年,武汉市批准恢复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随后几年,汉正街先后创新出批量销售、价格浮动、自产自销、承包以及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汉正街市场迅速发展。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充分肯定了汉正街模式的现实意义。汉正街作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风向标”,立于改革的潮头。当时流传: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
对外开放先声夺人。当国门初开之时,湖北就积极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较早地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大门。1979年10月,湖北省与美国俄亥俄州正式建立省州友好关系,成为全国最早与西方国家建立省际友好关系的省份。1980年4月,武汉海关恢复开关。1981年11月,湖北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湖北派克密封件厂诞生。1984年11月,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被聘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洋厂长”走马上任。1988年,湖北相继颁布《湖北省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湖北省侨商投资优惠办法》,“三资企业”迅速发展,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初具规模,对外开放开始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发展。
二、改革开放加快推进
1992年1月,发端于武昌的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此后,湖北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总目标,进一步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从1994年开始,湖北开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到2001年底,全省8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提高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了全国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系“三大模式”之一的“武汉模式”。开展国企改革脱困攻坚战,顺利完成国企改革脱困目标。实施工业兴省战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重组,国企航母横空出世,千亿元产业撑起“工业脊梁”。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形成市场经济成分多元化的格局。组织实施财税、金融、投资、外贸、价格、计划等领域的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1997年,湖北组织实施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逐渐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品带动型、商品基地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在完成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湖北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按照“三化同步”“两增同步”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率先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为充分发挥湖北科技、教育优势,湖北率先在全国提出科教兴省战略。1993年11月,湖北作出《关于科教兴鄂的战略》,此后又陆续出台《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关于加速科技进步,大力推进科教兴鄂战略实施》等文件和《湖北省科技进步条例》等法规,不断加大对科教事业的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建设武汉·中国光谷。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92年以后,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加快开发区建设。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湖北对外开放格局,促进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与合作。
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湖北抢抓浦东开发开放、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实施“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武汉主中心城市和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
三、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党的十八大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2013年7月和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北,先后要求湖北做到“四个着力”“四个切实”,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发展新篇章。湖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全会确立的发展愿景和战略谋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湖北省级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等事项725项,开通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林权、农垦等改革。推进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湖北开放型经济再提升,在全国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武钢与宝钢重组,在去掉近千万吨钢铁产能的同时,催生出全球第二大“钢铁航母”;潜江“一只虾”,在蹦跳出了230亿元的大产业的同时,开启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湖北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十条”“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新九条”“激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十一条”进一步促进了创新驱动发展。北斗芯片、量子导航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问世,鄂产“鲲龙”和“深海勇士”上天入海。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真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实施湖北长江大保护行动,取缔关闭污染企业千余家,取缔沿江非法码头。“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全面实施,重拳治水、治气、治土,在全国率先实现河湖长制全覆盖,湖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湖北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探索落实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40年,湖北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创造出许多具有全国典型意义的先进经验,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对外封闭向全面开放,温饱不足向小康富裕,粗放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和飞跃。荆楚儿女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谱写了壮丽华彩的时代篇章。
湖北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湖北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实力快速增强,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幸福安康,荆楚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在党中央领导下,解放思想、勇于实践,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湖北经济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实现经济发展大跨越、经济结构大调整、供给能力大提高、基础设施大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1978年,全省生产总值仅为151亿元,2017年达到35478亿元,增长了49倍,年均实际增长10.6%,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湖北生产总值在全国居第7位。全省人均GDP由1978年332元增加到2017年的60199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了41倍。2017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248.44亿元,比1978年的31.38亿元净增3217.06亿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40.5:42.2:17.3调整为2017年的10.0:43.5:46.5,“三二一”格局形成。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690.23万人,提高至2017年的3499.89万人,城镇化率由15.1%提高到59.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随着高速公路实现县域全覆盖、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形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国家重要的“门户机场”全面建成,湖北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不断提高;随着三峡工程等水电工程建成,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工程完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运输大动脉形成,湖北能源生产能力和供应保障水平大幅增强。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创造了公平有序的政治文明
环境,形成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错必纠的发展氛围,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等,积极开展地方立法工作,并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监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民族工作、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通过举办大量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民主自治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实行了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社区事务公开,并不断完善和提高。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以科学理论指引航向、以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崇高精神鼓舞斗志、以优秀道德培育风尚。通过建设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加强诚信建设、改善信用环境”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涌现出一批全国道德模范。不断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武汉、宜昌、宜都、大冶4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全省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健全、实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湖北是全国较早普及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的省份之一。积极开展文化民生工程,湖北在全国率先实现博物馆免费开放,群众免费看戏。文化领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